】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增速回歸潛在區間 調控更須精准發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8-04 08:18:56


 
  第四,外貿增速穩中趨降。由於全球經濟持續復甦,國際市場需求增加,中國進出口仍將保持良好增勢。但是,隨著下半年出口基數抬升,中國出口增速將出現回落。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形勢好轉和產業鏈供應鏈逐漸恢復,出口訂單向中國轉移的效應將逐步減弱。

  第五,物價漲幅分化勢頭緩解。目前來看,儘管PPI在短期內仍將維持較高增速,但其漲幅主要來自生產資料價格,生活資料價格則保持相對平穩,向CPI的傳導將相對有限。同時,隨著豬肉價格繼續回落,將對CPI漲幅構成抑制。因此,CPI將呈現溫和上行走勢。就PPI來看,隨著全球疫情形勢逐漸好轉,世界經濟復甦趨向均衡,主要商品生產和供應鏈逐步恢復,國際大宗商品的供需矛盾將有所緩和。在國內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大宗商品需求穩中有降,未來工業品價格將高位震蕩走低。

  第六,中長期經濟增長將回歸潛在經濟增速。從中長期來看,資本積累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對R&D投入的增加、人力資本增長以及通過改革增強市場活力,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有望提高。綜合考慮影響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及其變化規律,預計未來投資增速仍將保持較高增速,但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將有所下降,預計2021年至2025年GDP年均增速為5.5%左右。

  優化財政貨幣政策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文章指出,為保持經濟穩定恢復,並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應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針對經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握時度效,精准實施財政、貨幣、就業等調控政策。

  第一,宏觀調控需要保證政策“連續性”的同時提升其有效性。下半年,宏觀調控方式需要提質增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避免出現過度寬鬆和“政策懸崖”。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結構性失衡難題,而結構性失衡和結構調整並非短期的總量擴張的經濟政策所能解決。因此,宏觀調控應更為關注結構性問題,避免大收大放的調控方式,以市場化為導向,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宏觀穩定器作用,提升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為改革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新形勢下,高速的經濟增長不宜再成為宏觀調控追求的主要目標,宏觀調控的政策期限更應錨定中長期。宏觀調控的目的是使經濟周期更為平穩化,避免較大的經濟波動性。而在負面衝擊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嚴格實現經濟增長的年度目標不僅成本較高,且偏離了熨平經濟周期的初衷。因此,中期內可以修改公布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為公布兩到三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在更長的周期內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可以修改經濟增長的目標區間為預測區間,增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權衡空間。

  第二,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保障重點領域支出。為此,財政政策首先應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和產業升級。區別於傳統的擴張型財政政策,新形勢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堅持重點支持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和新型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持續激發內需活力。具體而言,財政政策可以通過適度調整相關企業所得稅稅率和增值稅稅率,刺激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及生產能力。同時,還應健全支持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適度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鼓勵風險企業擴大投資,通過實行再投資退稅以及允許投資損失直接抵減資本利得的政策,降低企業的風險,增強企業家進行投資的願望和信心。

  財政政策提質增效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財政應壓縮經濟事務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比例,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支出,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積極培育新的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財政支出,而且有助於減少因財政支出錯位產生的“擠出”效應,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三,增強貨幣政策靈活適度,注重防範經濟金融風險。在貨幣政策方面,應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在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關注債務利息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注重防範經濟金融風險。為此,可以利用MLF、SLF、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引導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方面,可以通過下調MLF等政策利率,引導LPR利率下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並加快推進金融機構資本補充,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第四,在疫情防控長期化的同時多舉措穩就業促增收。在疫情防控方面,要持續築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線。要時刻緊跟防控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防範化解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消除各類風險隱患。與此同時,在穩就業方面,要著力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為此,應落實好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空缺崗位主要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政策,積極拓寬基層就業渠道,繼續開展農民工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加大對農民工等群體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落實力度。

  第五,補齊產業鏈短板,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此,應加快工業基礎產業鏈補短板。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是製造業產業鏈在一些高科技環節仍受制於人。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於那些對未來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處於供應鏈上游的技術或具有較高成熟度的技術,應該獲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投資補貼。

  加強服務業的技術創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發展非常依賴外需和出口導向,導致製造業占比過高,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未來產業發展更加依靠自主技術創新,尤其是更加依靠服務業的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形成優化效應。為此,應加強企業自主研發,攻克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加強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