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校外培訓機構轉型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21-08-06 08:09:24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雙減”政策出台已經一周了。度過了最初的驚慌,一切似乎沒什麼兩樣:暑期班還在正常開課,聘用境外師資的外教培訓仍在繼續,教育類上市企業的股票有所回升。

  然而,平靜的水面下,市場正緊盯著各試點地區即將制定的實施細則——學校工作日會不會延遲到五點半放學?不合規行為能有多少過渡時間?家長不接受該如何退費?

  在忐忑等待的焦灼中,“好未來”“新東方”“猿輔導”們必須做幾道艱難的選擇題。

  首先要想清楚,是徹底轉變過去的商業模式,還是搞點“換湯不換藥”的小動作?這本來不該是個問題,紅頭文件擺在那裡,沒有商量的餘地。但小學到高中學習階段有擇校和升學的壓力,學科培訓的錢比較好掙。就拿“好未來”來說,旗下那麼多子品牌,但知名度最高的還是主做學科培訓的“學而思”。其他校外培訓機構情況類似,甚至不惜通過虛假宣傳販賣焦慮,讓原本不需要培優的學生也搶著報名。

  現在,要捨棄最掙錢、最熟悉的業務,對校外培訓機構來說不啻於砍去左膀右臂。有的機構嘗試轉型,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如果新業務撐不起整改後的利潤空間,受利益驅使和習慣使然,部分機構難免會有試圖“掛羊頭賣狗肉”的轉型之舉。有的機構宣稱“遵守政策不留作業,但建議配合鞏固練習”,還有段子說“夏令營的體育老師都是數學系高才生”。這顯然不符合“雙減”政策初衷,需要監管部門重點關注。

  校外培訓機構過去的商業模式是一邊製造焦慮,一邊治療焦慮,本身就不值得提倡。長遠一點想,家長雖然舍得為學科類培訓花錢,但盯著家長錢包的對手也多,誘人的“糍粑”吃起來燙嘴得很。若能掙脫惡性競爭的死海,找到消費者需要、市場又沒有供給的新服務,也許又是一片藍海。

  可是,藍海到底在哪裡?每個機構的積累、資源、特長不一樣,所處地域也不一樣,很難有統一答案,更加考驗機構的決心和智慧。但必須提醒的是,校外培訓機構切勿“病急亂投醫”,尤其不能再陷入廣告燒錢的畸形循環。

  近一段時間,校外培訓機構已經開展了“自救”努力,有的轉戰素質教育,有的看中了公務員考試,還有的一頭扎進財商教育,相關廣告投放有所增加。不是說不能靠廣告獲客,但轉型這些領域看似可平滑過渡,實則有很高的專業門檻。如果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不往對社會有益的發展方向,反而又回到買流量獲客的老路上,校外培訓機構賬上現金再多,也禁不起坐吃山空,還容易撞到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的槍口上。對此,校外培訓機構需要認真評估。

  校外培訓機構今天的問題是企業、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造成的。校外培訓機構正在艱難轉型中,其他主體既不要跟風式迷信,也不用一刀切抵觸。“雙減”政策提的是“規範培訓服務行為”,而不是連根拔起。家長和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認真想想為什麼要送孩子去培訓班,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能不能購買培訓服務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如果各方面都能跳出舊模式,沒准兒真能創造出學生、家長、學校和企業都滿意的美好未來。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