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部地區應做國內大循環的軸
http://www.CRNTT.com   2021-08-14 08:40:43


 
  打破行政邊界,形成聯結更緊密的中部城市群

  文章認為,中部地區的發展,現在有很好的條件,就是區位、交通、人口和市場。它是交通樞紐,是連接南北的橋梁。中部也已經形成了一些有競爭力的中心城市,例如武漢、長沙、鄭州等。現在的問題在於,整個中部地區的城市發展不成群,不成圈。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還是在城市,城市仍然是創新、財富、產業最主要的發展空間。在全國的城市競爭中,會出現城市群之間的競爭,而中部地區缺少一個領頭城市,把整個中部帶起來的,形成一個成長性很強的城市群。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中部幾大省會城市仍然只是以省為單位來規劃城市的發展。比如武漢,主要是湖北的經濟中心,整個湖北的經濟基本上集聚在武漢。長沙、鄭州也是一樣,人口、產業、消費都是以省為單位的聚集。每個城市的分量基本只體現在以省為半徑的重要性。

  其次,中部有三個全國性的交通樞紐,武漢、鄭州、長沙都是交通樞紐,行政地位相差不大,但沒有一個帶動性很強的城市。原來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強的,現在鄭州、長沙也慢慢發展起來,但城市之間沒有形成聯合,也沒有有意識地從中部的空間來考慮它的戰略和定位。

  這些城市以省為單位,行政主導性很強。作為城市,它的輻射,它的帶動,它的連接,都沒有打破行政、打破省會,包括打破思維的桎梏。因此我們看到,中部省份在組建城市群的時候,仍然是以省為單位來構造的,比如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漢城市圈、江西的“環鄱陽湖城市群”等等。

  “十四五”之後以都市圈為單位的城市發展,中部地區這種思路就會顯得比較落後。像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都已上升到國家戰略;西部的重慶和成都,也在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而中部地區以省會為單位的城市發展,未來會受限制。

  因此在討論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時候,行政要打破省界,真正形成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格局。中部六省應該加強聯結,有意識地推進城市群的建立,在城市群的框架下確立各自的分工和協同。武漢可以作為一個領頭,帶動鄭州、長沙兩個省會城市,再把原先以省為單位構造的城市群串聯起來,形成大的城市群的空間結構,這樣中部就有了優勢。

  城鄉融合應該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形態

  文章稱,由於發展條件的原因,中部地區的發展路徑,跟沿海地區不一樣。因此中部需要琢磨的一盤棋,就是城鄉融合。城鄉融合可能是未來中部地區很重要的一個形態。

  城鄉融合意味著不能只有城市,沒有鄉村。中部六個省份,如果最後人口、經濟、財富都集中在幾個省會城市,而鄉村完全死掉、衰敗的話,是要出大問題的。《意見》也提到了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並提出了到2025年,中部地區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

  沿海地區的城市發展的同時,鄉村也發展得非常好。這與沿海地區的發展機會有關。在上一輪外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下,機會主要集中在沿海,因此很多沿海鄉村也跟著工業化了,成為分享發展紅利的一分子。現在到沿海地區去看,沒有明顯的城市高度繁榮、鄉村衰敗的情況。

  中部地區要避免未來只有幾個省會城市,其他的縣級城市和鄉鎮都衰敗的情況發生。因此,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產業應該布局在城市以外的地區,也應該形成一些城市以外的產業發展區域。

  縣城的發展,要成為中部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場域。此外就是城和鄉之間的連接,在完全農村地區和完全城市化地區之間,應該存在一個城鄉連續體,所有人類社區都置在連續體的某個點上。鄉村適度的集聚和產業的發展,推動城鄉的要素對流,才能形成城和鄉之間相對比較平衡的狀態。

  總結而言,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承擔起打通國內大循環中生產、消費、市場的“軸”的作用。圍繞這一定位,中部需要重點思考三個問題。一是中部地區要用什麼樣的產業,來支撐其在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中的樞紐地位;二是從經濟進程來講,未來整個空間的競爭是以城市群為主的競爭,中部地區如何形成城市能級,打破現有的以省會為主的城市形態,形成一個更大的城市群;三是如何實現城鄉融合,避免出現資源過度集中於部分城市,而鄉村趨於衰敗的情況。這三大塊如果能做好,中部高質量發展就有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