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的“台獨基本教義派”認為發展兩岸關係最後就會被大陸方面控制,影響到“獨立建國”,所以必須反對兩岸交往。進入21世紀,大陸快速崛起,尤其是經濟實力更是大幅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民進黨內一些比較理性的人士如“務實派”,主張要與大陸方面多接觸交流,發展兩岸經貿關係。但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卻堅決反對兩岸交流,他們采用各種手段為兩岸交流製造障礙。“台獨基本教義派”以“仇中反中”的宣傳煽動台灣島內民衆的情緒,配合其“反中抗中”行為。“台獨基本教義派”所堅持的“反中抗中”路綫對於民進黨未來的轉型有重要的牽製作用,降低了民進黨向中間路綫轉移的可能性,民進黨內理性的聲音在教義般的狂熱下難以被重視。
正如任何宗教都有信仰傳承的特點,民進黨內的“台獨基本教義派”也不例外,他們非常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希望將“台獨”思想和理念不斷傳給台灣的年輕人,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終實現“獨立建國”的目標。“台獨基本教義派”通常給年輕人提供很多鍛煉的機會,比如資助留學或是擔任派系重要角色的助理等,經過歷練後的年輕人會很快成長為民進黨的政治新星,獲得身份和利益,這對沒有背景的年輕人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這些機會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經過有條件的考核才能得到。在這些過程中都貫穿著“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台獨”思想和理念,“台獨基本教義派”培養的年輕人最後很可能都會成為堅定的“台獨分子”。總之,民進黨內的“台獨基本教義派”以政治權力和利益為誘惑,以“宗教”關懷為支柱,以黨內派系為依托,形成了一條較為縝密的利益鏈,這條利益鏈同時也是生產“台獨分子”的生產綫。
三、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的階級身份與利益
對階級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永恒主題,很多思想家和學者如馬克思、韋伯、塗爾幹、布迪厄等都有關於階級的論述。⑪階級的劃分主要基於經濟地位,再轉化為政治身份。在人類早期,階級身份表現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人類的行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式,道德對人類行為的約束能力開始降低,人類經濟地位的差別開始拉大,從而導致嚴重的身份對立。所以,經濟利益開始在塑造身份認同方面起主要作用。
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以來,台灣經濟增長乏力,民衆的平均薪資水平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平,大多數民衆的生活水平難以有效改善,底層民衆家庭收入增長率更是下滑明顯,導致社會中下階層相對貧困,社會貧富差距問題更加嚴重。失業率升高,民衆找工作困難,剛就業的大學生起薪祇有24000元新台幣,⑫再加上高房價,導致青年人焦慮感上升。
對於台灣來說,由於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形成廣大的市場,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參與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就是必然的選擇,而兩岸經貿合作就是台灣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的路徑。近些年來,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成。
在這樣的對比下,由於受傳統思維的影響,部分台灣民衆對大陸的發展產生恐懼感和挫折感,擔心如果兩岸經濟合作,最後台灣會被大陸“吃掉”。之前國民黨執政時,綠營媒體將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國民黨精英視為“買辦”,把兩岸經濟合作視為“親中賣台”行為,到處宣傳和平紅利分配不均,被權貴壟斷。⑬在這種宣傳下,一些台灣底層民衆錯誤地將經濟增長乏力、收入停滯不前、貧富差距加大等現實問題歸咎於兩岸經濟交流帶來的後果。2020年11月15日,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成員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建成。⑭2020年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⑮這兩項重大的經濟合作協定台灣都被排除在外。
台灣民衆面對台灣在全球和地區經濟整合過程中不斷被邊緣化的趨勢表現出較強的無能感,他們對社會存在的諸多矛盾的不滿需要找到一個解釋以及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民進黨在島內不斷渲染大陸的“打壓”,營造“悲情意識”。在這種錯誤的認知模式下,部分台灣中下階層民衆將一切對現實的不滿都歸因於中國大陸,導致島內“反中”民粹主義上升。“祇要涉及兩岸政治方面尤其是與統一有關的問題,台灣民衆心態極為敏感,反映出相當程度的抵觸情緒。”⑯這些中下階層的民衆很多都是民進黨傳統的支持者,是民進黨的“基本盤”,他們當中彌漫的“恐中”情緒,導致了一種群體的焦慮感,容易被民進黨利用。從而進入民進黨慣用的二元“對立-衝突”的行為模式,傾向於用相互對立的身份立場將兩岸區隔開來,台灣是“我們”,大陸是“他們”,把“台灣主體意識”作為尋求自我承認(自我)以對抗中國大陸(他者)、來肯定自我存在價值的工具,由此導致“反中”情緒甚囂塵上。⑰民進黨為了穩固這部分“基本盤”,迎合“反中”民粹,自然采取“反中抗中”的行為。
四、結語
建構主義認為利益是以身份界定的,所以身份-利益的不同是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的重要根源。從身份和利益,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得出,社會群體集體的身份認同應該建立在利益基礎上,如果沒有利益作為基礎,身份認同就不會穩固,集體身份的自我認同也不會延續。利益的差異導致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政治對立。從本質上說,民進黨的“反中抗中”行為反映了族群、階級、意識形態等多元身份認同之間的矛盾,以及不同身份帶來的利益訴求。族群、宗教、階級等認同因素對國家認同理念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今後大陸在兩岸關係當中為了更好地反制民進黨的“反中抗中”行為,需要從身份-利益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要以針對性的舉措徹底粉碎民進黨在台灣社會通過打“反中抗中牌”撈取政治利益的企圖。
注釋:
①[美]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81—91頁。
②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15頁。
③孫雲:《“台獨”理論與思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0頁。
④劉國深:《民進黨意識形態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30頁。
⑤ 陳星:《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48頁。
⑥楊劍:《台灣政黨政治與中間選民》,《世界政治與經濟論壇》,2004年第2期。
⑦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第324頁。
⑧劉國深:《民進黨意識形態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170頁。
⑨林勁:《民進黨與台聯黨的關係分析》,《台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第3頁。
⑩《社評-台獨基本教義派能走多遠?》,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05000695 -260310?chdtv,2020年12月21日查詢。
⑪[美]埃里克·賴特著,馬磊、吳菲等譯:《階級分析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⑫《每月基本工資調整為24,000元》,台灣“勞動部”網站,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46305/,2020年12月31日查詢。
⑬汪苠:《國民黨何以兵敗如山倒》,《統一論壇》2016年第2期。
⑭《RCEP:逆勢建“群”,自貿夥伴“擴容”》,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23/c_1126773943.htm,2020年12月31日查詢。
⑮《歷時7年35輪談判,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中歐合作共贏開新局》,新華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1/01/content_5575984.htm,2021年1月1日查詢。
⑯劉國奮:《兩岸關係新局面的影響與問題之探析》,《台灣研究》,2009 年第 5 期。
⑰沈惠平:《試析部分台灣民衆的反中情緒—一種怨恨情緒的視角》,《台灣研究集刊》2016年第6期,第52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11月號,總第2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