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21-11-05 08:35:47


 
  一是向低碳農業轉型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去年,我國化肥、農藥年用量均為世界第一,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為40.2%,與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向低碳農業轉型,意味著要大幅度降低化肥、農藥和動力機械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然而注入新要素、新技術和新耕作制度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這個過程會不可避免造成農產品供給波動。當今世界經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與兩個市場的不確定性升級,加上近段時間極端天氣頻發,衝擊農作物產量。農業低碳發展必須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推進,受約束較大。

  二是農業結構調整壓縮了農業減排固碳空間。我國來自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碳排放,大約分別占到農業總碳排放30%、50%和20%。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公眾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會持續增長,畜牧業和漁業碳排放也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此外,2018年,農業能源消耗碳排放占農業總碳排放達27.18%,能源超過化肥成為農業第一大排放源。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土地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將不斷提高,三產融合速度加快,農業生產、加工、儲存和消費等環節產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可能大幅增加。

  三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儲備不足。2020年,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29.8%,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19.3億畝次,綠色防控面積超過8億畝,緩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廣應用面積達到2.45億畝次,有機肥施用面積超過5.5億畝次。減排固碳新技術、新產品整體推廣速度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同時,受農業空間異質性影響,低碳技術對生產減排的效果還有待驗證,技術投入的成本收益還有待研究。總體來看,推動我國農業深度脫碳涉及的環節構成複雜,技術種類繁多,技術集成困難,系統性的技術創新缺失。以沼氣、秸秆還田等減排固碳技術為例,雖然這類技術有利於減排,但不能為農業經營主體創造收益,當前,政府主要通過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調動經營主體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缺乏長效激勵機制。

  四是農戶分散化經營增加了農業低碳轉型難度。以小農戶為主體的分散化經營是現階段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小農戶的生產行為不確定性高,應對各類風險能力差,對低碳生產方式認識不足,缺乏積極性。小農戶分散經營還帶來碳排放分散,增加了檢測、評估和處理成本,導致政府監管干預效率不高。此外,碳交易是以市場化手段推動低碳生產的重要舉措,但小農戶很難作為有效主體參與碳交易市場。

  五是農業碳排放測算和監測缺乏基礎數據支撐。建立農業碳排放觀測網絡和監測中心,編制規範的數據標準,加強長期核算,是農業碳排放評估和決策的基礎性工作。由於農業碳排放量大且分散,投入產出品種多且波動大,導致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碳排放估算參數不確定且難以計算,碳排放轉換系數沒有明確標準,估算農業碳達峰時間節點、制定碳中和政策缺乏可靠依據。

  激發低碳農業內生發展動力

  主持人:推動農業低碳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需要爭取社會各方面廣泛理解和支持。當前農業低碳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您認為下一步應如何激發內生動力?

  何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緩慢,其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實現優質優價。主要原因在於低碳農業兼具“私人品”和“公共品”的雙重特征。前者主要是指低碳農業所提供的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食物、原材料,其價值可以由市場出清時的價格來反映。後者主要是指低碳農業所提供的多功能性服務,如減排增匯以及增強農業自身應對氣候的韌性等。然而,傳統產品市場出清時傳遞的價格信號,無法完全表達低碳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價值,進而難以形成對低碳農業發展有效的激勵。從長遠來看,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和完善低碳農業價值實現機制,激發農業經營主體及消費者支持農業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促進低碳農業發展邁向新台階的關鍵所在。

  有序推進農業納入碳市場。成熟的碳市場能夠充分反映邊際減排成本和外部成本,依靠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有助於彌補低碳農產品在傳統產品市場上收益的不足,激勵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低碳農業生產。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碳市場還能發揮生態扶貧的作用,對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碳市場能夠釋放價格信號,從而有助於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和消費者形成低碳生產和綠色消費的意識。從現實來看,我國碳市場主要分為配額市場與抵消市場。受到規則限制,目前農業參與碳交易主要依賴於生物質、沼氣等項目進入抵消市場,總體上發展緩慢,且存在交易產品種類少、交易數量少、成交價偏低、控排企業重視程度不高等問題。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農業碳交易項目方法學,健全農業碳排放和碳匯的計量、監測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農業碳交易機制。

  積極打造低碳農業品牌。低碳農產品是一種典型的“信任品”,消費者很難獲知該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貢獻大小。這種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低碳農產品被傳統農產品擠出市場。因此,建議打造低碳品牌為農產品賦能,通過品牌溢價提升低碳農產品的市場收益。具體做法上,可基於消費者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情感訴求來打造獨立品牌,助力農產品在市場細分領域獲得溢價收益;也可將低碳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功能與地方民俗風情相融合,打造區域品牌,廣泛帶動當地小農戶銜接低碳農業,分享低碳發展紅利。

  試點示範農產品碳標簽。低碳發展,既是永續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居民消費層次逐漸由溫飽型向福祉型轉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和“碳中和”願景深入人心,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農產品的碳信息,引導人們將對低碳發展的需要轉化為對低碳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適當高價的接受程度,不失為推動低碳農產品的價格與價值相匹配的可行路徑。故而,建議加快農產品碳標簽方法學研究,構建碳標簽標準體系,逐步推動低碳農產品碳標簽實踐。

  繁榮碳文化發展農旅融合。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將崇尚低碳發展、開展低碳實踐的碳文化融入到農業景觀觀光、家庭農場體驗、農業莊園度假、鄉土民俗風情旅遊、農業研學等新業態之中,進而通過出售門票、紀念品、農產品等方式,幫助低碳農業經營主體迂回地獲得溢價回報。同時,發揮碳文化賦能作用,提升農旅融合產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進一步推動低碳農業價值實現良性循環。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