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
http://www.CRNTT.com   2021-11-26 09:00:30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田雪原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員 金維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 蘇海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黨委副書記、研究員 姜春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林 寶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經濟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8.7%,進入國際通行標準定義的深度老齡化階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我國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必須要深入研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特征,精准識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挑戰,構建系統性、階段性應對策略。本期圓桌邀請5位專家分享關於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維持老齡化社會良好運轉的思考。

  優化生育福利 彈性延遲退休

  主持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如何應對老齡化對勞動力數量和結構帶來的衝擊?

  金維剛:國家要加緊制定並完善有利於生育、養育、教育的社會政策體系。國際公認的低生育率陷阱的標準是總和生育率低於1.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上年減少了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5%,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

  當前,通過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來鼓勵生育的做法效果有限。我國從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數據顯示,放開二孩並沒有顯著改善出生率低的狀況。2016年度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生育率只有1.24%;2017年的生育率約為1.2%。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於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禀賦優勢。由於目前制約我國夫妻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如房價過高、受教育水平提高、工資收入水平有限,人口流動性、離婚率較高等,放開三孩政策的效果也將是有限的。

  建議制定一系列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家庭生育補貼制度。制定適當鼓勵生育的財政補助政策,為家庭養育子女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並向生育二孩、三孩的育齡夫婦傾斜,適當減輕家庭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二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進一步強化教育制度改革的公益性導向,防止和消除在一定範圍內過度市場化的傾向,改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機制,政府對於困難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多子女家庭的子女教育提供財政補助,採取多元化籌資方式加大對大學生的各類獎學金投入,減輕家庭在支付子女教育方面的經濟負擔。三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實行以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為主體的政策導向,使廣大工薪階層在其經濟承受能力範圍之內實現居者有其屋,以滿足廣大城鎮居民對住房的居住需要,切實減輕家庭養育子女所承受的過高的購房負擔。四是加強女性就業權益保護。完善有關女性就業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對女性就業歧視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生育保險制度,適當延長生育女職工的產假期限,同時適當提高生育保險支付的生育津貼以及享受待遇期限。五是重視和加強對於婚姻關係和諧穩定的指導和維護。通過組織開展相關的國民教育、專業指導和心理咨詢來增強和維護婚姻關係的穩定性,營造有利於提高生育率的家庭環境。

  林寶: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將在供需兩側表現出來。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將在規模和結構上影響勞動力供給。老年人口占比不斷上升的過程,最終會引起勞動力規模的下降。2012年,我國15歲至59歲勞動力年齡人口就已經開始下降,2017年勞動力開始下降,2018年就業人員開始下降,表明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規模的影響正在深化。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還會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老化。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平均年齡一直處於上升趨勢。

  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將因勞動力供給下降而對需求產生約束。在相對獨立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給潛力實際上形成了勞動力需求的“天花板”,對勞動力需求構成了現實約束。由於人口老齡化引起勞動力供給下降,需求側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勞動力需求也將隨之下降。但在實際下降過程中,需求與供給不會同步變化,由此會產生周期性和結構性失業問題。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首先要從延緩勞動力供給下降入手。延遲退休不可能一步到位,為減小延遲退休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要採用漸進原則,小步調整;為減小延遲退休對勞動者個體的影響,要堅持彈性原則,尊重勞動者的選擇權。建議逐步擴大退休年齡彈性區間,最終形成男性可在60歲至70歲、女性可在55歲至70歲年齡範圍內自主選擇退休,使“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變為“漸進式擴大退休年齡彈性”。如此,將可大大減小改革阻力,有效延緩勞動力供給下降趨勢。

  其次,要提高勞動力供給質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是要以更少的勞動力贍養更多的老年人,核心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以更高效率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此必須適應經濟結構轉變和產業升級需要,加大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要通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等措施,提高勞動者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以質量替代數量,以“人才紅利”替代“人口紅利”,為經濟增長提供長久支撐。

  再次,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妥善處理經濟結構調整問題。要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始終堅持就業優先原則,把就業問題放在結構調整工作的中心位置。注意產業結構調整的節奏,盡量使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力下降趨勢相協調。

  最後,要加強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加強對大齡勞動者和女性勞動力等的勞動保護,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強對重點群體的就業扶助政策,還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農民工、非正規就業等群體社保參保率,提高社保制度的公平性。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系統推進包括勞動力市場政策在內的應對人口老齡化頂層設計和優化具體政策。

  拓展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主持人:家庭養老、社會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三種基本養老模式。我國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時如何進行整體統籌?

  蘇海南:家庭養老模式在“四二一”結構家庭成為城市社會主流的背景下,已越來越難以保持並發揮其社會功能與作用;社會機構養老模式由於建設和運營成本大、建設周期長和老年人入住費用高等原因,也難以大面積推廣;隨著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建設完善以及商業性養老服務便捷性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已經逐步成為我國城市養老的主流模式。建議從以下七方面拓展、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從而更好發揮其作用。

  第一,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是指以社區為依托,以居家老年人為對象,由社區養老機構或相關組織和各種養老服務單位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持的有機整體。拓展該服務體系,一是拓展其區域範圍,即社區可大可小,居家養老者所依托的社區可以與其本人住房所在的居委會或其他行政管理機構的管轄範圍相一致,也可不一致,只要居家老人方便享受所需要的養老服務即可。二是拓展養老服務項目及其內容,對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心理咨詢、法律維權等類服務,可根據不同需求進一步細分服務內容;還可創新拓展養老服務項目,如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項目、旅遊娛樂項目、志願服務項目、應急救援服務項目等。三是拓展養老服務具體模式,目前大連市、武漢市、哈爾濱市、湘潭市等多個城市分別探索試行了“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互助型”養老模式、“三位一體”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時間儲蓄”契約模式等,還可根據需要創新其他模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