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統籌“一帶一路”與“雙循環”
http://www.CRNTT.com   2021-12-07 09:21:24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指出:“要統籌考慮和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聚焦新發力點,塑造新結合點。”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在國外,根基在國內。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回應了廣大國家和各國人民尋求發展的殷切期望,目前,世界2/3的國家和1/3的主要國際組織已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共識。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服務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陳超文章表示,“一帶一路”和新發展格局都是中國主動謀局,推動經濟全球化朝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推進主場全球化的戰略舉措,要辯證地理解兩者關係。

  “一帶一路”是“雙循環”的重點。“雙循環”和“一帶一路”、中國高水平改革開放,都是對衝“中心—外圍”經濟全球化風險的,在經濟全球化“中心—外圍”格局中,中國逐漸從外圍走向中心,必須主動謀局,打造主場全球化。而“雙循環”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築牢根基。

  “一帶一路”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如何同頻共振

  文章介紹,“一帶一路”與“雙循環”都是新發展階段為了解決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而作出的全面部署,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等方面具有許多共性。

  共識:即去中心化,對衝全球化風險。無論是“雙循環”還是“一帶一路”建設,都是對衝資本全球擴張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形成的“中心—外圍”模式,同時從供給側、需求側兩端雙向發力,暢通國民經濟、國際經濟的生產、消費、貿易與投資各環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根據中國國情特點和獨特發展優勢,在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區域均衡發展以及供給側與需求側相互協調等方面著力,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轉化為超大規模資源配置和超大規模國民經濟循環,形成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和“一帶一路”一道助力打造去中心化的經濟全球化,順應萬物互聯的時代趨勢。

  共情:統籌兩個大局。“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從參與到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標誌,是主動謀局的國際合作;“雙循環”則是主動謀劃、夯實基礎,構建國內市場一體化的新發展格局,兩者都是應對世界百年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

  共振:內外一體,同頻共振。從空間維度看,“雙循環”其中一個重點是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則是優化經濟全球化空間布局,推進洲際、地區、國家間協調、聯動、包容發展,更好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各國夢想。“雙循環”強調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也強調創新、綠色、數字化,這些都是因應經濟全球化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的同頻共振。

  共擔: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地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是中國與世界相互融入的20年,是“主動擔責、造福世界”的20年。“一帶一路”強調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雙循環”強調在鞏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基礎上實現向“世界市場”升級,提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地位。

  共鳴:梯度轉移、互補合作。“雙循環”倡導新基建和國內市場一體化,推動中國產業在國內梯度轉移,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提供力量源泉。“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新路徑的探索,最終實現“心聯通”。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