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實現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最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21-12-12 08:30:38


  中評社北京12月12日電/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4日在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上表示,沒有共同富裕,社會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階層固化,將陷入消費不足、投資過剩或低效率均衡的狀態。

  和訊網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實現共同富裕,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幾個數據、幾項指標,就能說明和代表的,而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效果,實實在在的成果,是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離開居民對共同富裕的感受,單純看數據、看指標,就容易出現名不副實、空有靚麗數據、漂亮指標,居民實際感受並不強烈的現象。就如各地公布的居民收入、職工收入情況一樣,很多居民總有一種那不是我、我被拉高了等想法,原因就在於此。

  能夠有效衡量共同富裕效果和效率的標準,應當是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就是居民手中的現錢有多少、敢不敢消費、購買力如何、能不能帶來獲得感、幸福感。如果這些方面的感受有了、效果好了、幸福感提升了,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就實現了,就是最希望出現的結果。

  事實也是,單純從目前居民掌握的資產情況來看,應當說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早在兩年前,相關機構就有一項調查,居民家庭資產平均已經達到268萬元。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數據。想一想,268萬元,按照一家三口來算,接近人均90萬元。而從近兩年居民收入增長情況來看,毫無疑問已經突破了人均90萬元。如果僅看這個數據,居民生活水平已經相當高。

  文章分析,但是,從資產結構來看,70%是來自於房產,也就是說,近200萬是房產,只有7、80萬元是非房產性資產。這些資產能夠用於消費的比例很低,更多的家庭,可能會用於償還房貸、給孩子讀書、供老人看病、擔心通貨膨脹等,很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消費。

  必須特別關注的是,在居民資產大幅增長的背後,卻有三大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平均資產中被拉動的比重很大,在居民財產中,一個家庭有多套房的現象比較嚴重。就像近日媒體報道的,上海一位老大媽一人手中就有90多套房、200多個車位,其資產能夠平均多少人的資產,應當不難判別。因此,這種資產上的差異,實際是與共同富裕完全不相符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更重要的,從這些年來社會財富的分配來看,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多數人掌握少數財富,少數人掌握多數財富,掌握多數財富的人將財富向外轉移,掌握少數財富的人因為房貸等又不敢大膽消費。因此,整體消費能力並沒有與財富增長速度相匹配,影響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能力;二是居民資產增長的最大拉動力是房價的快速增長,如果將這些房產複原到二十年前,居民家庭的資產數量至少要減少150萬,也就是只剩下100多萬,相當於機構公布數據的40%左右。當然,因此也會讓居民的其他財產會出現相應增加的現象,只是增加數量非常有限。房價的過快上漲,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消費,影響了居民消費能力和購買能力的增強;三是要看到資產大幅增長背後的居民家庭負債大幅增加,最主要的就是房貸,也包括通過消費貸、經營貸等方式購買住房的貸款等。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居民的家庭資產跟過去意義上的家庭資產存在很大差異,居民手中的現金等,也會被迫放棄或減少正常消費,影響居民的購買力。

  文章指出,正是因為社會財富分配出現了過度向有錢人集中、普通居民的家庭財富又被房產大量占有、居民負債大幅增加的現象,實現共同富裕就面臨很大壓力。因此,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共同富裕問題,而不僅僅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還必須解決房價過高、居民家庭資產過於被住房占有、居民償債壓力較大的問題。也只有解決了這些方面的問題,居民的消費能力才能增強,居民手中的錢的購買力才會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才能提高。只有當居民敢消費、能消費、想消費了,有足夠的購買力了,共同富裕的基礎才會牢固,才不會被其他因素干擾,居民才不會在消費時有各種各樣的顧慮。

  消滅兩極分化是走共同富裕之路的關鍵,在消滅兩極分化的同時,如何讓居民手中的財富含金量更高、購買力更強、消費欲望更濃,也是不可能忽視的重要方面。這其中,建設更多租賃房,不要讓居民再當房奴,不要因為房產讓居民不敢消費、不能消費、不想消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