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
http://www.CRNTT.com   2021-12-22 11:48:31


 
  漢語不同於世界上大部分的語言,它是表意語言,而其他語言基本都是表音語言。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不同於表音文字的獨特的語法規範。符號、字母、數字和漢字雜糅的網絡用語,破壞了漢語的生態系統,表情符號的書面化使用,毀壞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憑空生造的網絡新詞更使得國人與母語產生隔閡。至於那些庸俗暴戾的網絡用語,不僅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也會拉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網絡語言狂歡會拉低大眾審美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位小學生的檢討書,其中部分文字是這樣的:“但是她當時的口氣真是7456,所以偶才說她是恐龍”,“不喜歡對老師PMP”,“希望老師不要還是286”。拿到檢討書的老師一頭霧水,多方請教後才知道,“偶”就是“我”,“7456”是“氣死我了”,“PMP”是“拍馬屁”,“恐龍”是形容“長相一般的女生”,“286”代表老式電腦的速度,現在用它形容“落伍”。無獨有偶。筆者在批改大學生的作業時,常見到這樣的詞句:“我小心奕奕地說”“我訂了七點鐘的鬧鐘”,學生們堅定地認為,“小心奕奕”“訂”就是正確的用法,因為“網絡上都這麼用”。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對青少年影響之深。

  語言能夠塑造思維。當下的大中小學生都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很多知識包括語言來自互聯網的“投喂”。當低齡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規範的母語,就整天沉浸在“時尚”的網絡語言中,心中所想不能使用正規的漢語表達,而是訴諸網絡熱詞和表情包來代替,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離傳統漢語中的詩詞文賦、成語典故越來越遠,進而跟自己的母語產生文化隔閡,最終會成為在碎片化的網絡用語、光怪陸離的網絡符號、生搬硬造的網絡新詞中間來回穿梭的文化“流浪漢”。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說,數字化高速公路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時,給蒙娜麗莎臉上畫胡子只不過是孩童的遊戲罷了。各種惡搞式拼接的網絡語言帶來了平民話語的修辭狂歡,這種狂歡其實是對傳統語言形態和文化姿態的解構甚至顛覆,在推動文化生態多元化的同時,也會改變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方式。

  當前,網絡語言的發展路徑已經很清晰:從虛擬空間進入口語表達,再進入書面語,最終有可能沉澱到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如果任由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發展,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約定俗成的慣用語,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社會語言審美和大眾文化審美的重新塑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