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的金牌也是一種奢侈品,一位優秀運動員相當於高科技公司裡面那個最厲害的工程師,是決定產品質量的靈魂人物。所以,產品銷售需要靠近市場,而市場也吸引著資本向其靠攏,但不一定意味著資本會坦然地接受“技術換市場”的邀約。因為資本明白,一旦失去那個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技術,利潤也會隨之而去,所以穀愛凌為代表的一大批年輕人歸化中國,既是中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的結果,也是中國產品得以崛起的機會所在。我們的市場給予高科技高質量產品以豐厚的回報,如果不能換來自身產品的更新換代,一旦被人卡脖子,把穀愛凌或者沈愛凌拉入實體黑名單,我們的市場換不來技術,最後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老故事。
培育比歸化策略持久
過去,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市場交易換來高科技,因此很早之前就實踐了人才引進計劃。比如不少中國大學就高薪聘請了很多兼職的華裔美籍教授,然後以他們署名的學術文章數量就蹭蹭往上漲。導致美國患了紅眼病,開始阻止中美科技交流計劃。
其實上述基於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並沒有錯,無非是有一個適用範圍:那就是市場競爭者都在一個法律規範之內。很不幸,世界市場缺乏這樣的統一法律規範。所以,在國際經濟競爭中,既存在經濟學的互利共贏,也不乏零和博弈的國際政治遊戲,脫掉層層外衣,最終露出來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一旦技術領先的經濟體意識到這樣的交易會影響其領先地位,就會簡單直接地使用暴力手段,卡住落後者的脖子,管你是死是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