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一所中部某省農村開設近30年的敬老院,近日正深陷去留困境。據媒體報道,該敬老院收費價格低,人際關係和諧,深受當地老人歡迎,但因不符合該縣關於養老機構人員配備等規定,無法辦理相關證件,面臨被取締困境。
根據該報道,這所敬老院目前入住17名老人,其中6名是來自周邊村莊的“五保”老人,大都獨居、喪偶,子女在外打工。敬老院的承包者及其老伴和兒媳,是敬老院的廚師和護理員,他們3人是這所敬老院的全部工作人員。按照該縣關於敬老院的文件,這所敬老院資質存在問題,如想繼續經營,“至少要配備3到4名護理員、1名專職廚師以及安全管理員、保潔員等”。
一家開設近30年的養老機構,在仍正常運營且受到入住老人歡迎的情況下,面臨機構護理人員“不達標”帶來的資質審查問題,這不禁令人思考養老機構到底應當如何運營和發展的問題。在農村老齡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妥善解決這些農村養老機構的資質難題,是落實老有所養、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答題。
一邊是農村老人的養老依靠,另一邊是資質審查的條件缺失,這種“兩難”局面,成為許多農村養老機構面臨的共性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難題日益凸顯,“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白天聽狗叫,夜晚聞雞鳴”,是許多農村老人孤獨生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對一些患有基礎性疾病,或因身體殘疾喪失部分生活能力的老人,如果居家養老行不通,社區養老沒條件,機構養老又面臨資質不足的現實困境,那養老就更成難題。
近年來,老齡產業快速發展,許多城市甚至縣城都布局了市場化、規範化、標準化的中高檔養老機構,與之對應的是各地出台了一些養老機構設立的條件,包括護理員、保潔員、安全管理員以及專職廚師的配備數量等,這本來是好事,但在許多農村地區卻“水土不服”。一些農村老人不願或不舍得住這些養老機構,而“家門口”的養老機構又面臨資質難題,反映農村養老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