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做中餐的過程中,我會盡可能選擇當季食材。例如,在教栗子炒雞塊時,我向當地學員強調,要用嫩雞和鮮粟。有的學員提出疑問:“為什麼要用10月的雞和栗子?”我告訴他們,中國有句俗語叫“金桂飄香栗子來”。金秋十月,栗子成熟,也是當年新雞最為肥嫩的時候。用新鮮栗子和肥嫩新雞同炒,栗子脆糯,雞肉鮮美,菜品色澤紅亮,是一道傳統的秋季佳肴。而用普通食材烹制美味、精致、健康的菜肴,正是中餐的一個特色。我在教學中力圖讓學員明白:用容易獲取的食材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中餐,不是難事。
通過美食這座橋梁,我還結識了不少當地餐飲行業的朋友,並多次邀請他們到中國參加餐飲文化交流活動。在向海外傳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同時,推動中奧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也是我的一份責任。
推動中餐與時俱進
回望在海外從事中餐業的30餘年,我經歷過許多危機和挑戰。例如,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經濟不景氣,高檔餐廳生意受到衝擊;隨著中餐廳數量增多,顧客對中餐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講究菜品口味,更重視餐廳的衛生環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餐飲業同樣難逃重創。可以說,在全球化時代,海外中餐業需要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課題,我堅持在嚴把菜品“品質關”的基礎上,將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博采眾長,用“好味道”留住顧客的“胃”。每年,我都會更新餐廳的菜單。2020年疫情發生之後,我增加了外賣服務,並對外送菜品進行精心搭配,兼顧美味與健康。
在維也納,我們這群“中國廚師”會經常聚在一起交流業務。雖然菜系不同,但大家在海外推廣中餐的目標是一致的。從早年所有中餐廳都只會做四五道相同的菜品,到如今走進粵菜、川菜、淮揚菜等不同菜系的餐廳,每家的菜單都各具特色,我欣喜地見證了中餐業在奧地利由小變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