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網評:“六千字論文致謝”為何讓人格外感動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堂吉偉德
大四學生蘇正民,因為他的論文致謝再一次走入人們視野。這篇畢業論文2.5萬餘字,致謝部分6000餘字。在這6000字裡他感謝了那些曾經幫助過他、讓他在大涼山從輟學放羊到一步步坎坷求學走出大山的人們。由於家庭條件困難,小時候的蘇正民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據他回憶,印象最深的就是國慶節期間全家人要一起收水稻、打稻穀、曬穀子,這對自己和姐姐來說就是一次辛苦的“大鍛煉”。(7月5日《中國青年報》)
畢業季也是感恩季,當莘莘學子完成了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那些曾經的過往值得回味,那些長久的陪伴值得感念,尤其那深深家長情,濃濃師生誼,都需要感謝與報答——感恩父母之慈,還以孝;感念老師之育,還以情;感恩祖國之恩,還以愛。我們在畢業離別之時,在人生進階之際,去好好思考如何感恩,去好好表達感恩之情,去認認真真傳遞感恩文化。六千字畢業致謝,開啓了正確的打開方式,為自己也為所有的其他人樹立了榜樣。
一則,於內心深處的表達才最真實。感恩是真摯的情感表達,也只有遵從內心的表達才能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不必刻意於酒席之歡和觥籌交錯,對父母、老師、祖國來一次深情的告白,暢叙一下內心的真切感受,把之前想說未說的話盡情地表達出來,就能用心靈溫暖心靈、用感動傳遞感動、用激情點燃激情。這個時候,家庭聚會上的深情告白,畢業典禮上的真摯傾述,留言册上的內心獨白,甚至於無聲中的深情鞠躬和緊緊擁抱,分別時的淚眼婆娑,都能獲得更長久的情感共振。
二則,長遠出發才能歷久彌堅。感恩當然需要“行在當下”,但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是個人之福和社會之幸。因而,眼前的感恩可以濃烈,就像甘烈的美酒那樣香飄四方,但更要做到潤物無聲的長期堅持,將之塑造成為一種固化的人格修為,成為浸潤於身液中的素養。感恩應當長久堅持、愈久彌醇,讓那些被感恩的老師和父母始終被牽掛、被惦念、被探視、被關懷。
三則,出自真情的流露才能感人。《詩經》有言: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表達感恩的方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其中不乏一些物質化、金錢化和攀比化的表達。重視物質表達的感恩不僅脫離了感恩應有的基本內涵,還助長了不正之風。比如一些人熱衷的“謝師宴”,不僅會加重家庭的負擔,形成紛紛效仿的攀比風氣,也脫離了感恩的初衷與本原。其實,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比如用壓歲錢置辦一次小型的茶話會,或者親自烹飪幾道可口的家常菜,或親手制作一個小紀念品,都是不錯的選擇,也更能表達心意。
四則,以群體的方式致謝更加濃鬱。個人的感恩表達固然不可缺少,并且要充滿創意,如此才能體現差異性和個體化,而不至於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同時,每個人的情感訴求不同,表達的方式也必然存在差異。不過,共同經歷有著共同的情感,組織一次畢業感恩晚會,讓每個人都訴說衷腸,或送送禮物,或談談感受,或表達訴福,以集體的氛圍去感染、傳遞和帶動每個人,讓那一刻的場景在內心定格,成為一種精神財富歷久彌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