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7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南方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最大的需求潛力所在,對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近10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1.3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確立。到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5,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十四五”時期,中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與此同時,城鎮化質量亟待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發展面臨的機遇動力和問題挑戰並存。一方面,要堅定信心、緊抓機遇、釋放動力,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城市群和都市圈持續發展壯大,城市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強化,滿足城市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條件更為堅實;另一方面,也要正視問題、直面挑戰、補齊短板,清醒地認識到戶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實,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尚未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發展協調性不足,超大城市規模擴張過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鎮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強,城鄉融合發展任重道遠,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需要深入推進。
文章認為,《方案》秉承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等工作原則,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出到2025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顯著提升、“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全面形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等建設目標,並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推進新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等五個方面進行謀篇布局,為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出台配套政策舉措、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布局安排重大項目,加大財政、土地、金融、編制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保障力度,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積極探索、重點突破,穩妥有序、守住底線,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遍撒胡椒面”,要堅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各城市因地制宜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鈎、由常住地供給的機制;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等的職業技能培訓;強化隨遷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鞏固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參保覆蓋率,穩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並推動省級統籌;強化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逐步消除性別、戶籍、身份等各類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或就業歧視。
文章表示,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這一點須臾不能忘記。各地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時,務必要把增進人民福祉、讓廣大群眾在城鎮化進程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城鄉居民是否滿意、人居環境是否改善、發展成果是否共享作為衡量城鎮化質量的首要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