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製造業供應鏈呈現強大引力
http://www.CRNTT.com   2022-07-14 05:58:38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全球供應鏈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不斷深化的自然結果。二戰以來,全球製造業經過多次轉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為主導、“四大梯隊”相互依賴、高度協同的供應鏈格局。然而,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博弈競爭加劇、新冠肺炎疫情及俄烏衝突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在此過程中,全球供應鏈的分工、布局、形態、要素、模式和競爭態勢均將發生調整和改變,各國與全球供應鏈的關係正在被重新定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商務部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所長林夢文章表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積極發展製造業,主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逐步鞏固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當前,在全球供應鏈格局進入新一輪重構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穩中有進。2017—2021年,全球製造業跨國投資波動式下降,而中國製造業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相對穩定,2021年中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8.8%,比全球製造業FDI增速高出1.1個百分點。從行業類別看,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快速增長,占比不斷提高。其中,2021年,電子工業專用設備製造、通用儀器儀表製造等高技術製造行業利用外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比2020年增長2倍和64.9%。不斷優化的投資結構、良好的經營效益,使得中國始終是跨國公司全球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文章指出,隨著全球供應鏈格局的加速調整,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區域中心之一,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發生一定變化。其中,曾經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低成本優勢逐漸弱化,2016—2020年中國製造業月工資年均增長率為9.84%,高於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和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主要國家相比,中國在工業用水價格與天然氣價格方面略有優勢,但工業用地價格為越南的2.8倍、印度的3倍。依靠大規模組裝、低價格競爭的全球供應鏈參與方式,也已隨著成本紅利的弱化而動力不足。但是,中國產業配套完整、市場空間巨大、勞動生產效率較高等核心供應鏈競爭優勢仍然明顯。根據世界勞工組織統計,2021年中國勞動生產率達16512美元/人,顯著高於越南(3905美元/人)、印度(6688美元/人)、泰國(11155美元/人)、印度尼西亞(9151美元/人)和菲律賓(7880美元/人)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中國政府持續實施一系列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中國在供應鏈綜合效能、創新應用場景、開放型經濟體制等方面已經或正在形成新的供應鏈競爭優勢。例如,近年來在全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加速向製造業融合滲透,擁有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家,平台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目前,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到74.7%。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8.8%和29.6%。此外,中國也是全球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國家,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44家“燈塔工廠”網絡成員中,有12家位於中國。這些日益形成的新優勢將進一步助力跨國公司在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

  文章表示,全球供應鏈的高度復雜性、高度依賴性和各國產業體系的不健全性決定了全球供應鏈體系無法被切割。相信中國仍將積極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順暢運轉提供重要支撐,也正在以更加包容的姿態邀請全球跨國公司一道,共同構築開放、共享、繁榮的全球供應鏈新未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