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球的皮膚”該如何保養
http://www.CRNTT.com   2022-07-17 18:26:50


 

  於是,楊順華和同門的博士研究生張楚一起,在網上搜集整理了幾十個國家和土壤有關的上千枚郵票,補充進了龔老師的郵票集。並以此為基礎,於2021年12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土壤科普書《土壤:地球的皮膚——從郵文化講述土壤學的故事》。

  在圖書創作過程中,楊順華發現,這種“接地氣”的郵票設計在國外十分常見,國外還曾專門發行了以“州土”為主題的郵票。

  “所謂州土(State Soil),和國內的市花是同樣的概念。在美國的每個州,都有屬於自己的州土。”楊順華感慨,將這些內容集合起來,無論是公眾還是科研人員,都能很方便地瞭解土壤的種類和分布。如果中國各省份都發行“省土”郵票,一定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從農耕入手的中國土壤視角

  從《土壤:地球的皮膚——從郵文化講述土壤學的故事》一書中可以看出,相較而言,國內的郵票設計更多從耕地和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待土壤,也更能引起廣泛關注。“這體現出我們對土地的重視。”楊順華說,但從另一個角度,人們往往更多地從農業利用和管理方面去研究土壤,而較少關注土壤自身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土壤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數據顯示,地球上95%的食物來源於土壤,土壤保存了至少1/4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是糧食、飼料、燃料和纖維生產的根基,不僅為生態系統和人類提供多種服務,還能抵禦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看,中國對土地和土壤有著悠久的開發使用歷史。”楊順華介紹,在明代永樂年間,北京豐台地區就建立了專為宮廷服務的菜園,其土壤很有可能已經發育為肥熟旱耕人為土。

  在半乾旱—乾旱地區,如著名的河西走廊,長期引用渾水灌溉,邊灌邊淤,再加上耕作培肥,土壤越來越厚的同時,也越來越肥沃,逐漸形成了灌淤旱耕人為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