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且試且行,更好活化文物建築
http://www.CRNTT.com   2022-08-06 09:46:50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據廣州日報報導,近日,國家文物局發文指出,社會力量可利用文物建築開辦民宿、客棧、茶社等旅遊休閑服務場所,以推動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藏身於廣州市寶源路101號的民居建築,因改造百年洋樓、開設私房菜館成為小眾網紅打卡點。這棟建築也是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8月4日《羊城晚報》)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建築物祗有持續的、妥善的使用,才能活下來、活得好,文物建築也不例外。早在1931年召開的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就明確提出,建築物的使用有利於延續建築的壽命,應繼續使用它們,但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築的歷史和藝術特徵為前提。

  作為文物建築大國,我國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現狀如何?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我國76萬餘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文物建築有40萬餘處,其中低級別文物建築占95%以上。由於低級別文物建築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產權復雜,加上一些地方投入不足、管理力量薄弱,導致部分文物建築長期無人看管,面臨坍塌和消失的危險。因此,需要動員更多力量參與保護利用。這也是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意見》的出發點。

  文物建築必須進行活化利用,在這一點上各方已有共識,一旦進入實操層面,馬上面臨重重考驗。一位曾參與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公司負責人直嘆“不容易”,“光是辦理前期落地手續就花了七八年時間”,設計方案也根據相關方面的要求數易其稿。且不說相關手續的審批,僅就釐清產權,對於“年事已高”的文物建築來說,就得費一番周折。辦完手續只是走完第一步,接下來如何活化利用才是真正的考驗。假如分寸把握不好,利用變成了破壞,保護無從談起,亦不為各方所接受。對於社會投資來說,還存在投資回報問題,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愈加復雜。是故,國家文物局在文件中出現“試點”一詞,就是希望各地且試且行,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擁有眾多文物建築,可以活化利用的空間很大。寶源路101號民居建築的活化利用,具有樣本價值和路徑意義,為其他文物建築走上活化利用之路提供了參照系。探索路上,相關部門要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制度供給,出台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的實施細則,降低社會力量參與的交易成本,並提供專項獎勵基金,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社會力量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參與,用足用好相關政策,在活化利用、實現企業收益與保護文物之間取得平衡,將更多適宜活化的文物建築盡快利用起來。與此同時,及時將探索獲得的成功經驗定型下來、“拷貝”“粘貼”,推廣開來。(練洪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