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經濟日報》今日刊發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教授侯俊軍題為《全力塑造更高水平開放新優勢》的文章,全文如下:
日前,海關總署公布今年前7個月進出口數據,按美元計價,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3.6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4%。7月份全國進出口總值增長了11%,貿易順差擴大了81.5%。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取得這樣的成績,說明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強大,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非常緊密,并未由於疫情等問題而斷裂;國內降費減稅、優化營商環境、提高通關效率等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一帶一路”、RCEP、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紅利逐步顯現。
為確保外貿良好勢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提前做好相關政策儲備,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和難題。通過有效提升進口增速,可以促進外貿企業後續生產和連帶的出口增長。從量價角度而言,機電產品的進口需密切注意,尤其是集成電路進口數量減少幅度較大,汽車(包括底盤)進口數量減少16%。因此,政策工具箱需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市場變化的應對准備。從出口的角度而言,雖然稀土、成品油、肥料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但出口規模下降很多,如何確保價漲量不跌,亦需有相應對策。
基於此,展望未來,我國對外貿易要逆水行舟,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從市場主體入手,確保國內外供應鏈、產業鏈暢通,并通過強有力的制度創新,在現有基礎上全力塑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優勢。
其一,增強外貿經營主體活力,激活外貿增長潛力。國內營商環境應持續改善,外貿經營主體活力迸發,特別是民營外貿企業對外貿帶動作用突出。前7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快速增長、比重提升,占到全國外貿總值的50%。應通過出口信用保險、融資增信、信保保單融資等方式加大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要穩住現有的外貿經營隊伍,還要激勵更多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開發更多的可貿易品,全面激活對外貿易增長潛力。
其二,增強供應鏈韌性,規避重大風險。國內企業應加強供應鏈建設,通過技術創新、標准兼容、供應商夥伴協同關系構建、供應商網絡可視化、關鍵物料戰略儲備、近岸或在岸供應等方式,增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避免出現系統性、全局性的斷鏈等風險。應戰略性擴大進口規模和力度,豐富進口產品類別。適度擴展加工貿易規模,發揮加工貿易在連接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橋梁作用。
其三,繼續深化改革創新,釋放開放紅利。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是獲得對外貿易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條件。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當前已成為國內推動對外貿易制度創新最集中的領域,應積極探索自貿區的相關創新措施,充分應用、總結和推廣這些創新做法,積極與WTO、ISO等國際組織的貿易規則修訂、技術標准制定對接,主動設計和提供國際市場公共品,為我國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