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餐桌內外看變化 美味中的“冷鏈條”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15:20:41


 

  預冷成為保證優質荔枝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關鍵一步。盡管戶外溫度逼近40攝氏度,在荔枝園旁的這個2000平方米的冷庫操作間裡,每個人都穿上了棉襖。對剛剛采摘下來的荔枝進行分揀,荔枝只有在冷庫內安靜待上十個小時左右,才能將原本只有2到3天的保鮮期延長至一周。

  除了采摘後的預冷環節,荔枝從產地發貨後,存儲和運輸環節一直到用戶手中,都必須維持低溫、恒溫狀態。生鮮直采,以及對冷鏈技術的充分運用,讓包括仙進奉在內的各類荔枝的銷售半徑不斷擴大,種植戶們成為了直接受益者。

  2020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江蘇省漣水縣紅窑鎮春雨蘆笋園負責人王崇左創辦了春雨蘆笋種植基地,租地1600多畝種植蘆笋,同時投建了貯藏量30噸左右的蘆笋保鮮冷庫。冷庫不僅延長了蘆笋銷售時間,更可以結合各地需求調節供應,從而提高合作社和農戶議價能力。目前紅窑鎮蘆笋種植面積達11000餘畝,年產值2.2億元,小小的蘆笋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事實上,隨著蘆笋市場的迅速增長,種植戶們自建的小冷庫已經很難滿足需求,漣水電力部門在田間地頭建立了小型移動冷庫,田頭新鮮采摘的蘆笋,可以直接進入這個移動式的田頭小站預冷,去除“田頭熱”,有效減少果蔬20%—30%的田頭耗損,使預冷蘆笋的保鮮期延長3天左右。

  目前,一個蘆笋鄉村振興產業園已經開始規劃興建。該項目規劃建設4個冷庫,每個冷庫的容積為6000立方米,冷藏能力約700噸,覆蓋全縣23個蘆笋生產基地,將於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對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大投入,解決的正是農產品“最初一公裡”這個關鍵環節的問題。

  “最初一公裡”是農產品流通的起點,也是冷鏈物流建設的重點。據統計,自農業農村部2020年啓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以來,中央財政以“先建後補”的方式,兩年共支持2.7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并支持整縣推進,新增庫容1200萬噸以上。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冷鏈技術的運用,讓農產品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也給我國食品加工行業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一條古法安徽臭鱖魚,從選材到腌制,再到制作出鍋需要31道工序。讓每一條臭鱖魚都有同樣的口感,且全流程安全可追溯,意味著這道安徽名菜,能以預制菜的方式,被更多人所品嘗。這些從加工到運輸全程冷鏈的臭鱖魚,來自1300多公裡外的安徽休寧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