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餐桌內外看變化 美味中的“冷鏈條”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15:20:41


 

  傳統臭鱖魚名氣雖大,由於工藝複雜,制作出來的口味很難保證人人都吃得慣。回鄉創業的吳永學,極力嘗試改良傳統的臭鱖魚制作工藝,歷時三年,經過多次試驗,又上綫了一整套機械化設備,終於把臭鱖魚的制作搬上了流水綫,加工制作出肉質口感一致、品質穩定的臭鱖魚。值得一提的是,在吳永學的牽頭下,安徽省地方標准《臭鱖魚加工技術規程》也順利出台,從行業層面確保了臭鱖魚的加工品質。

  以冷鏈為代表的新模式讓臭鱖魚實現了標准化生產,互聯網將傳統的食品銷售版圖不斷延伸,目前,電商平台的銷售額占這家企業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每隔十天,都會有一批腌制好的臭鱖魚經過密封包裝,通過冷鏈配送運往全國各地。可以預見的是,以冷鏈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韌性與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冷鏈物流領域的第一份五年規劃《“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於2021年底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建設“四橫四縱”8條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串接起農產品主產區和19個城市群,形成內外聯通的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網絡。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寧說:“農產品供應鏈最大的變化是兩個轉變,一個是從傳統的流通方式向現代化流通方式轉變,另外一個是從單一的供應鏈態勢向多樣化供應鏈轉變。現代化物流、電子商務,還有冷鏈物流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方式的轉變,使農產品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

  “菜籃子”,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百姓餐桌。南菜北運、西果東輸,搭乘冷鏈物流,食物的旅行更加快捷,人民舌尖上的美好生活也注定更加值得期待。

  從田間地頭的冷庫,到長途跋涉的冷鏈物流車,還有被冷鏈賦能的預制菜,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短板可變跳板,弱項也是潛力。“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進一步打通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完善產區“最初一公裡”產地流通設施,提升城市15分鐘商圈“最後一公裡”惠民工程。冷鏈物流的不斷發展,將會讓我們的餐桌更豐富,“菜籃子”更新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