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高質量國家公路網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22-08-30 08:14:41


  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今年1月份,國務院發布《“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對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作了部署安排。7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交通運輸部印發《國家公路網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功能完備、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公路網。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經濟日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我國公路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主持人:目前我國公路建設總體狀況如何?《國家公路網規劃》對未來公路網發展作了怎樣的擘畫?
  
  周小棋(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副司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路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路網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52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6.9萬公里,農村公路達到446.6萬公里,分別較2012年增長24.6%、76%和21.4%,全國公路總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分別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
  
  一批重大標誌性工程相繼投產。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開通運營;穿越沙漠戈壁無人區的京新高速公路2021年6月全線貫通,成為繼連霍高速後又一進出疆大通道。
  
  關鍵技術不斷突破。超大跨徑橋梁、山嶺區超長隧道、海底沉管隧道、大直徑盾構隧道等相關技術和裝備不斷取得突破,“中國路”“中國橋”“中國隧”已成為我國向世界展示交通成就的亮麗名片。
  
  國家公路網支撐作用顯著增強。2021年國家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基本覆蓋城鎮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普通國道通車里程達到25.8萬公里,基本覆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和常年開通的邊境口岸。
  
  農村公路覆蓋廣度和深度明顯提高。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為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路網的快速發展,總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對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作了部署安排。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國家公路網規劃與建設仍存在一定差距:路網布局需進一步完善,區域間通道有待加強,城市群及都市圈公路網絡化水平不高,沿邊抵邊路網較為薄弱,路網韌性和安全應急保障能力還需提高;運輸服務能力尚不平衡,部分公路通道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城市群城際之間和主要城市過境路段交通量飽和,技術等級結構需要優化;發展質量效率有待提高,國家公路網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統籌融合尚需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間,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艱巨,智慧發展任重道遠。
  
  為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補齊路網發展短板弱項,需要首先從規劃層面入手,從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對國家公路網布局進行優化完善,指導國家公路高質量建設。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交通運輸部印發《國家公路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系統謀劃了未來我國公路網的發展目標、規模結構、空間布局等。《規劃》提出到2035年,國家公路網總規模約46.1萬公里,與2013年印發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以下簡稱2013版規劃)相比,增加約6萬公里。
  
  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網按照“保持總體穩定、實現有效連接、強化通道能力、提升路網效率”的思路,進行補充完善。規劃總里程約16.2萬公里(含遠景展望線約0.8萬公里,主要位於西部地廣人稀的地區),未來建設改造需求約5.8萬公里(含擴容改造約3萬公里)。與2013版規劃相比,《規劃》淨增里程約2.6萬公里,保持了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布局和框架總體穩定,7條首都放射線、11條北南縱線、18條東西橫線的主骨架沒有變,調整了6條既有規劃路線控制點,增設了12條都市圈環線、11條並行線和58條聯絡線。調整重點是避讓生態保護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域;補充連接城區人口10萬以上市縣、重要陸路邊境口岸;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為重點,強化城市群及重點城市間的通道能力;補強城市群內部城際通道、臨邊快速通道,增設都市圈環線,增加提高路網效率和韌性的部分路線。
  
  普通國道網按照“主體保留、局部優化,補充完善、增強韌性”的思路優化完善。規劃總里程約29.9萬公里,未來建設改造需求約11萬公里。與2013版規劃相比,《規劃》淨增里程約3.4萬公里,仍以既有普通國道網為主體,由12條首都放射線、47條北南縱線、60條東西橫線為主骨架,優化41條既有規劃路線走向,增設101條聯絡線。進一步強化順直連接、改善城市過境線路、避讓生態保護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域;補充連接縣級節點、陸路邊境口岸、重要景區和交通樞紐等,補強地市間通道、沿邊沿海公路及並行線;增加提高路網效率和韌性的部分路線。
  
  《規劃》還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重點。國家高速公路方面,有序推進對加強國際、區域、省際聯繫具有重要作用的路線建設,優先打通主線和省際待貫通路段,實現“71118”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基本貫通,實施京滬、京港澳、長深、滬昆、連霍等國家高速公路主線擁堵路段擴容改造,提高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普通國道方面,優先打通沿邊國道,實現等外及待貫通路段基本消除,提質改造川藏公路G318線,推進城市群地區擁堵路段和城鎮過境路段改造,實現東中部地區普通國道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西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70%。
  
  作為指導新時期國家公路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的印發實施將對我國公路交通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通過加快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公路網,暢通“大動脈”,完善“微循環”,國家公路網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將得到大幅提升,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助力築牢國民經濟循環底盤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促進公路建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主持人:公路建設在與新型基礎設施和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如何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宿鳳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公路網規劃》充分發揮公路交通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強化國家公路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路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服務貨物運輸和人民群眾出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帶動和支撐經濟產業發展。目前,公路網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呈現從支撐產業發展向與產業融合轉變、從大規模傳統基建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的新趨勢。
  
  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在商業、旅遊業、物流業、製造業、新能源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交通運輸部等部門2017年聯合印發《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公路與旅遊圍繞提升服務設施的旅遊功能、打造精品公路旅遊產品、挖掘交通文化旅遊產品等進行融合發展。比如,甘肅省打造“景道互聯”“客源互送”“快進慢游”旅遊交通網絡;貴州省黃果樹旅遊區堅持“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賦能區域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我國物流業發展與公路交通密切相關,根據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約80.2%的物流園區交通主導方式以公路為主。物流體系是製造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我國工業品物流總額在社會物流總額中占比達90%以上。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鼓勵在交通樞紐場站以及公路等沿線合理布局光伏發電設施。比如,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已建成98座光伏電站,實現沙漠公路綠色灌溉;江蘇、江西、湖北、浙江、山東、山西、安徽等省級交投(高速)集團已在所轄路段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
  
  公路與新基建統籌發展方面,高速公路實現“全國一張網”運行。全國公路視頻雲聯網平台接入超15萬路視頻數據,用於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里程近3000公里。交通運輸部2018年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的通知》,劃定北京、河北、吉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以及廣東9個智慧公路試點地區,明確基礎設施數字化、路運一體化車路協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綜合應用、基於大數據的路網綜合管理、“互聯網+”路網綜合服務、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6個試點主題。根據《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下一階段將依托京港澳、京雄、成渝等幹線公路以及深中通道、秦嶺隧道群等長大橋隧開展智慧公路建設。
  
  未來,推動公路與新型基礎設施和關聯產業融合發展,需進一步構建跨部門溝通協調機制,探索路網管理新模式,推動公路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新基建助力公路建設和運營品質升級。依托“公路+新基建”發展,以公路為載體助力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運行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公路建設效率、優化出行服務品質、提升物流運輸效率、提高公路運營收益,推進公路發展從重建設、重通行向重運營、重服務轉變。
  
  第二,充分發揮公路集聚擴散功能,推動與產業融合發展。依托客貨流,帶動商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優化關聯產業布局,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樞紐、通道和網絡經濟。
  
  第三,積極發展“公路+產業+新基建”等組合模式。將公路作為產業經濟載體和資源整合平台,發揮數字技術在公路相關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引領和創造新的消費和生產需求,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催生新興產業和新興經濟形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地制宜培育產業經濟帶、打造新型城鎮集群。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