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展醫養結合 實現健康養老
http://www.CRNTT.com   2022-12-11 10:01:18


   
  國外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探索
  
  主持人: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發達國家在醫養結合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和做法?
  
  馮文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從國際上看,人口老齡化不是一個新問題,當前發達國家基本都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各國對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開展了積極探索,並先後形成“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兩個重要理念。
  
  在醫養結合方面,發達國家的相關探索隨著對老齡化的認識深化不斷演進。人們認識到,讓老年人保持健康狀態,不僅可以達到降低家庭和社會養老壓力的目的,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國際社會20世紀80年代提出“健康老齡化”概念,之後其含義和內容不斷發展,醫養結合的相關做法也隨之不斷得到豐富。
  
  進入21世紀,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多數國家逐步意識到,把老年人單純看作被動扶養對象無法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祗有讓老年人的活力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在一個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社會中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各項活動,也會讓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質量。在這一背景下,“積極老齡化”的理念隨之產生。但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健康老齡化是積極老齡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健康的軀體,老年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釋放活力是無法實現的。
  
  在應對老齡化實踐中,對養老主流模式的探索也深刻影響了醫養結合具體方式的選擇。初期,多數國家首選修建大量養老機構。隨著老年人口逐步增多,人們發現,修建再多的養老機構也無法將所有老年人口容納進去。通過比較也發現,相對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的成本更可負擔。更重要的是,對所有國家的老年人來說,都存在著自家難舍的情感鏈接,人們更希望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自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居家養老”作為養老模式的主流選擇。在實踐發展中,也更加注重在家庭內部實現醫養兩類服務的結合。
  
  美國於20世紀40年代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2020年美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6%。在美國,家庭醫生在實現居家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美國的家庭醫生數量在9萬名左右。由於有著相對嚴格的就診制度要求,人們就醫時,一般首先到自己的家庭醫生那裡接受診療,祗有當家庭醫生無法解決問題時,才會聯繫周邊的醫療機構,當患者在其他機構完成治療後,其相關診療信息也會轉回到家庭醫生那裡。因此,美國的家庭醫生一般都掌握了相對全面的患者健康信息,特別是對具有較高健康需求且居住相對穩定的老年人而言,家庭醫生的作用更加重要。可見,家庭醫生在美國老年人的居家醫養結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英國也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2021年英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8.6%。鑒於醫療照料和社會照料的高度相關性,英國在2018年機構改革中專門成立“健康照料和社會照料部”,這有效促進了以老年人為對象的醫療服務和養老照料服務的融合。一般情況下,英國人生病時首診會到簽約的全科醫生診所,當前英國全科醫生數量超過4萬名。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遍布基層的全科醫生診所加大了對老年人診療的重視程度,對各類慢性病的診療和管理逐步成為全科醫生診所的重要內容。
  
  日本是當前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國家,截至2021年6月,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8.7%。近年來,日本以上門醫療為抓手,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服務向家庭內部拓展。早在2009年,日本就提出以地區為基礎的整合型照護服務體系概念,圍繞面向老年人的上門醫療服務,在人員配備、激勵機制、風險防範和糾紛調解等方面不斷完善。
  
  由於居家養老仍是主流,德國從2015年起推出相關法律規定,如果家中突發緊急情況,有近親需要照顧,員工可以臨時脫崗最多10個工作日,這期間的收入由政府專門的護理支持金提供保障。此外,如有近親在家需要護理,員工可申請連續6個月休假或改為非全職工作。
  
  在各國開展的積極探索中,兩個基本做法逐步成為共識:一是深入推進醫養結合、實現健康老齡化,這是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舉措;二是發展面向居家的醫養結合,這是解決絕大多數老年人養老需求的主要路徑。
  
  持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
  
  主持人:下一步如何推動醫養有機銜接,更好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
  
  梁萬年(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推進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千家萬戶福祉,關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推進。
  
  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對我國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服務體系、標準體系、人才體系和信息體系的完善,明確方向、定位及路徑,為我國醫養結合穩步發展創造良好制度環境。未來應結合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推進醫養結合賦能養老模式創新,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夯實基於社區的居家醫養結合服務補短板工作。醫養結合的需求和重點在基層,首要目標是完善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服務,增強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加強基層醫養結合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構建居家化、專業化、人文化的適老改造,提高社區醫養結合的服務供給和服務品質。打通居家醫療服務通道,聚焦失能、失智、多種慢病、高齡衰弱、殘疾等行動不便的人群,以家庭病床、上門巡診、家庭醫生、在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創新手段,整合民政領域家庭養老床位、失能護理服務購買等政策,通過規範服務內容及流程,暢通支付環節,使老齡失能人群在家中就能獲得必需的醫療健康和護理服務。整合社區資源,聚焦通過機構建設和資源整合,增強社區為重點老年人群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能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區康復站,鄉鎮衛生院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村衛生室與農村幸福院、殘疾人照護機構統籌規劃。
  
  第二,強調公益性前提下兼顧服務供給主體盈利需求,提高機構轉型的積極性。對現有機構進行轉型和服務整合,需充分調動服務提供主體的積極性。當前,醫辦養、養辦醫均面臨一定的現實制約因素。單純的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機構轉型或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需要較大的基礎設施和專業人員資源投入,而在傳統養老機構處於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由於增加了機構運營成本,轉型能力和積極性較低。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模式,由於現有護理費、康復費較低等收費價格調整滯後因素,以及公立醫院薪酬激勵機制尚不完善,醫院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下一步要根據轉型機構類型,結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老齡化程度及醫療服務水平,合理規劃轉型機構數量,重點保障項目要在基礎設施、土地供應、基本設施購置、運營補貼、稅費優惠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通過完善落實政策支持體系,充分調動多元化市場投資主體,重點解決民辦醫養結合服務的機構用地、融資、用人、運營困難等問題,更新調整醫養結合相關服務項目收費類別和標準,為養老機構、醫療機構提供盈利和持續經營的機會。
  
  第三,促進醫養結合服務人才隊伍穩步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出台落實規範人才培養方案,鼓勵智能科技用於智慧養老,促進全行業發展。大力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基層社區涉老志願者團隊在互助養老、社區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多渠道壯大專業人才供給,將醫養照護人才納入學歷教育,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健康和養老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招生規模,構建與醫養結合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從源頭解決專業人員培養問題。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引導現有醫務人員從事居家醫療服務、進駐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開展志願服務等。以養老機構為依托,對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發揮中醫藥人才作用,發展中醫藥在醫養結合領域的服務。引導建立合理薪酬激勵機制,提高醫養結合機構從業人員薪酬水平,保障其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權益。強化智能科技與信息技術,提高人力資本效率,推進智能設備如醫療風險智能報警裝置等在醫養結合領域的應用,切實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第四,積極拓寬市場融資渠道,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形成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引導社會團體、民營機構加入醫養結合服務產業,針對重點項目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注入醫養結合領域。對於政府補貼購買、專項資金補貼方式扶持的醫養結合項目,要建立對資金投入統一規範的標準機制、監督評估機制,確保融資基金使用效率。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鼓勵發展商業健康險,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法律體系,使其運行有法可依。推進醫療保險改革,構建多渠道籌資機制,形成多層次醫養保障格局。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