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http://www.CRNTT.com   2022-12-19 09:02:16


 
  乘長風破萬里浪——

  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中國經濟成功轉入高質量發展航道,在把握發展主動中邁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縱觀當前中國經濟,經濟減速但並未失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勢頭並未中斷,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出較強抗壓性,經濟快速反彈的動能正在積蓄、釋放……面對一系列超預期因素造成的意外干擾,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

  雖有狂風驟雨,更有遼闊深邃和澎湃動力——“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這是中國經濟真實的寫照。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2月9日凌晨,蘇州赴歐經貿團近190人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集結,包機飛往歐洲。從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多地外貿企業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組團出海招商的熱潮。

  疫情,是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直接的不確定性因素。伴隨著中國防疫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當前越來越多地方開啟“拼經濟”模式,釋放出經濟加快恢復的活力和幹勁兒——

  最新數據顯示,多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九成,多個省份影院營業率超過七成,全國超七成景區恢復營業;國家鐵路貨運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鐵路客流呈明顯回升態勢;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執行客運航班環比增長66%……

  堅持科學精準防控,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對世紀疫情,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科學研判、果斷決策,作出周密部署,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創造根本條件。

  “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

  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布優化落實疫情防控的“新十條”。

  三年來,中國先後印發九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出台二十條優化措施和進一步的優化措施,以戰略的穩定性、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應對了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

  正是由於舉國上下堅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最高準則的抗疫努力,中國經受住全球多輪疫情流行的衝擊,取得“三個贏得”的重要成果:贏得了新冠病毒變異株毒性持續下降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藥物研發、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寶貴窗口期。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始終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大流行疫情面前,保障更大範圍、更長遠、更多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

  “中國考慮效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得與失,還要算健康賬,特別是民生賬、社會賬,要用動態眼光來算賬。”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說。

  相關研究機構發現,在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引發的疫情高峰中,一些發達國家的貧困縣死亡率遠遠高於富裕縣,窮人與富人的死亡率差距進一步加大,新冠肺炎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流行病”。

  全民免費接種疫苗,累計接種疫苗超34.5億劑次,新冠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爭分奪秒建設方艙醫院,匯集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是世界主要大國中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儘管人均醫療資源、醫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但中國實現人均預期壽命穩步上升,2020年達到77.93歲,2021年提高到78.2歲。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正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實施好“二十條”和“新十條”,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

  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杭州傳化公路港是長三角地區輻射範圍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這兩天,進出杭州傳化公路港貨車達到了7000多輛的峰值。

  隨著全面取消貨運車輛閉環管理要求,各地紛紛取消公路防疫檢查點,不再查驗貨車司機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現在比‘雙11’還要忙,放開手腳使勁幹!”貨車司機汝慶祥說。

  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全國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郵政快遞攬收量、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均大幅上漲,12月物流景氣值有望回升。“雙12”當天,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郵(快)件4.53億件,與2021年“雙12”基本持平。

  生產“忙”起來,消費“暖”起來,物流“跑”起來……全國多地復工復產加快回暖,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信心。

  “不看好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的投資者最終很有可能會為其看法而後悔。”一位外媒評論員直言。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生計。如何統籌好這對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考驗世界各國的一道難題。

  三年來,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我國走出了一條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之道,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也最大程度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

  2020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2022年頂住壓力、穩中求進……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國交出非凡答卷。

  全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劇,採取綜合措施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價格平穩……形勢越是複雜多變,越是打好戰略主動戰,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守好底線。

  實事求是,高效統籌。

  “以變應變!根據病毒及疫情形勢科學調整、不斷優化,更科學、更精準,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按照這樣的‘節奏’在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

  走小步、不停步,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二字,意味著要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最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握“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的一本政治、經濟、社會大賬。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飛機轟鳴,劃破長空。12月9日9點19分,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在上個月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C919收穫300架新訂單。

  11月初,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表示,已與空客公司簽署14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採購協議。空客公司預測,從2022年到2041年,中國市場將需要8420架客機與貨機,占全球總需求量超過20%。

  當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研發製造能力持續提升。

  735.2億美元!11月10日閉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再創新高。進博會閉幕當日,西門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國大型跨國企業首席執行官在《法蘭克福匯報》上聯合撰文稱:“我們堅信中國會保持基本的增長動力。”

  中國強大國內市場,正為世界經濟提供巨大機遇。

  今年以來,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中國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水平。今年前10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4%;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2.4%、33.6%和26.9%。在東部持續釋放強大活力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厚度與後勁。

  投資考慮的是中長期因素。無論是持續增資,還是全新布局,外資堅定選擇中國背後,透露出對一個經濟體增長潛力的持久信心。

  面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預期從何而來?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輝今年7月表示,多數機構和學者測算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約在5.5%至6.5%之間。“在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量條件下,能保持中高水平增長非常不容易,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仍比較大。”他說。

  不唯GDP,不是不要速度。“GDP雖然不能體現發展的全部內涵,但發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基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

  從理論和政策層面看,潛在經濟增長率被廣泛應用於分析研判一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趨勢,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影響和決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勞動參與率、資本存量、技術水平、資本使用效率以及勞動者素質和工作時間等。

  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近十餘年來正發生深刻變化:人口總量接近峰值,老齡化程度加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增速趨緩,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少;技術創新後發優勢減弱,進入更多依靠自主創新的階段;土地、資源等約束條件逐步強化,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等。

  但從決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要素條件看,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國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更為豐富,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從勞動力要素看,中國仍有8.8億勞動年齡人口,人口平均年齡達38.8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人。2021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9年,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將繼續加速,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的優勢正在顯現。

  從資本存量看,中國人均資本存量仍低於發達經濟體,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仍有巨大投資空間。

  從技術進步來看,中國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2年上半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39.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3.3萬件。截至2022年6月底,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90.6萬件,同比增長17.5%。

  多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支撐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前行——

  從產業體系上看,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能夠製造世界上大多數工業產品,是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的製造業大國;

  從基礎設施支撐上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250多個民用運輸機場,縱橫成網、互聯互通,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說:“我國人口、投資、技術創新等要素條件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既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也擁有邁上更高台階的機遇。只要跨越這個關口,就能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隨著人口等要素禀賦變化,未來中國潛在增長率將逐步收斂至穩態水平,但仍將高於大部分國家。“中國有條件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經濟增長。”

  著眼長遠,中國經濟具備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和要素條件;立足當下,也必須努力鞏固經濟回穩趨勢,為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要使經濟增長回歸正常軌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這既是穩增長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發展目標必須率先邁出的一步。

  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釋放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強烈信號。

  第四季度經濟在全年分量最重。新華社記者採訪瞭解到,當前各地多部門努力抓住時間窗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政策舉措全面落地、充分顯效,全力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

  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宏觀政策與評價研究室主任馮明看來,穩住中國經濟增長態勢,短期要努力促進實際經濟增速向潛在增長率水平回歸,避免負向產出缺口持續時間過長;中長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提高潛在增長率水平,保持向發達國家的追趕勢能。

  放眼新航程,中國經濟巨輪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水域,既面臨亂雲飛渡的風險,更有中流擊水的底氣和自信。中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1.6億多戶市場主體的超大經濟體,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開拓奮進。

  認清紛繁複雜現象下的本質,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大邏輯,具有長期向好光明前景的中國經濟定將不斷煥發新氣象。

  “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指出,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要求。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二字凸顯出這一舉措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全要素生產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

  “近十多年來,雖然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但正是由於我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破解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解放生產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保持了較高增速水平,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王信說。

  縱觀世界經濟史,成功轉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持續創新帶來發展質量提升,完成從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的成功轉換。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首要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增長動力轉換——

  2022年高考,備受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強基計劃”再度擴大高校試點。自2020年開始實施的“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被視為中國重視基礎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創新之要,在於得人。打通人才—科技—創新的血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放在一起集中論述、系統部署,這為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技術革新加快向產業化轉化,著力解決核心技術、核心設備和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情況,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等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在科技創新的一個又一個新賽道上,中國正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在於打通經濟循環脈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當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個別國家試圖通過脫鈎斷鏈、打壓企業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

  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既是應對挑戰的關鍵,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目標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缺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說。

  根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估算,2016年至2019年期間,由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了較明顯回升的態勢。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發布,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行長遠謀劃。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大程度上釋放制度優勢,不斷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培育新動力——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既是技術進步的表現,更是制度紅利的持續釋放。

  “理論和實踐證明,體制機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大幅提升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盛鬆成說,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白重恩認為,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更加穩定的預期、更加充足的信心,對於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尤為關鍵。“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進一步激發企業家、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幹事創業的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認為,要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採取的科學戰略舉措逐一落實,充分釋放改革發展的紅利。“在關鍵性制度改革設計上更加有所作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信心。”

  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創造公平合理的稅負環境,有助於服務業和製造業總體效率的提升;通過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加強基礎研究以及完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等,可以改變全要素生產率的走向;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權激勵,有利於提升微觀主體效率……大國經濟空間廣闊,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持久動能。

  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踔厲奮發,勇毅篤行。

  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掌舵領航,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號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迎來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張旭東、安蓓、申鋮、吳雨、魏玉坤、戴小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