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據人民網報道,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日前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在尋找和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過程中,科學家跨界“組團出擊”,以硬核科技賦能中國水下考古,催生出不少技術創新:“精海”系列無人艇,智能探測長江口二號古船位置、掩埋情況、周圍環境;采集海底極其微弱的“波浪能”,為長時間監測保護長江口二號古船及船載文物的水下裝備充電;用計算機模擬長江口水域的“滄海桑田”,嘗試解密長江口二號古船沉沒原因;通過生物基因技術,確定長江口二號古船“年齡”……
從水下攝像系統到“精海6號”環境探測無人艇
水下考古環境複雜、難度極大。長江口水下渾濁不清,幾乎拍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文物圖像信息,給考古團隊帶來了巨大挑戰。
2014年,負責長江口二號古船項目的上海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向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發出請求:“能不能給我們做一個智能的水下攝像系統,在長江口非常渾濁的水域裡也可以拍到海底的文物?”
隨後長達8年的時間裡,執掌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的80後女將彭艶帶著一支50多人的研究團隊迎難而上,陸續研發出“水下沉船自動識別輔助系統”、全球首艘“智能化立體采樣無人艇”及“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等科研成果,不斷向前拉動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進度條”。
然而,當拍攝的水下視頻傳回來時,發現視頻裡的青花瓷、陶罐模模糊糊,只能看出個輪廓,根本看不到顔色、紋飾等細節。怎麼辦?
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李曉毛擅長圖像處理,經過反複試驗,他終於找到了增強圖像的方法。用上這個新技術,水下拍攝的青花瓷器圖像瞬間變得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