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對中國經濟長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堅持系統觀念,著眼長遠發展,統籌謀劃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立意新、發力准、舉措實。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文章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圍繞擴大內需戰略主要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細化落實舉措,與《綱要》共同形成戰略、任務、措施成體系的可操作的政策安排。在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方面,《綱要》和《實施方案》著力破解“有效”二字,釋放投資潛能,為未來把握投資重點、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指出了方向。
進入新時代,投資關鍵作用得以更好發揮,擴大有效投資成果斐然
文章介紹,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擴大有效投資需要兼顧當前與長遠,不僅要千方百計發揮投資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而且要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出發,服務中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戰略決策。在深刻分析環境變化、要素制約與發展潛能的基礎上,《綱要》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更加注重以人民為中心,更加強調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有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要求,著力發揮投資對穩定經濟運行、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轉型升級的長效作用。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供給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投資的關鍵作用更好發揮,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投資保持良好勢頭。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了新的大台階,2013年至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09萬億元,年均增長9.4%,新動能投資亮點紛呈,社會領域投資步伐加快。2021年,中國資本形成總額為48.9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43%,為優化供給結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了關鍵支撐。
二是重點領域建設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通信網,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穩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醫療衛生、生態環保、農業農村、教育等領域短板弱項加快補齊。
三是投資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投資活力保持強勁。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大幅取消、下放核准事項,促進投資審批“一網通辦”,實現了“企業少跑腿、信息多跑路”。10年來,中國民間投資平穩增長,占整體投資比重保持在55%以上,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力軍。
強大的制度優勢,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擴大有效投資蓄勢聚能
文章稱,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大的“勢”。堅持黨的領導,發揮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顯著優勢,是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根本保證。《綱要》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縱觀全球大勢,強調以自身的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夯實國內基本盤,打造國際高端要素的“引力場”,釋放內需潛能,提高供給質量,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基於中國發展條件,在政策安排上充分體現了用足優勢、努力蓄勢、提前謀勢,為實現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環集聚強大勢能。
一是打開成長空間,發揮超大規模經濟整體優勢。中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充足的要素供給,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潛力;同時,與人口超過4000萬的8個發達經濟體相比,2019年中國勞均資本存量僅為發達國家的13%至28%,從總量角度來講,中國投資仍顯不足,對投資的內在需求仍然巨大,有空間、有條件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是圍繞民生福祉,為經濟長期向好蓄勢。人是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力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中,產生於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的過程中。《綱要》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更多根據人的需求、流動、集聚程度來調整城鄉空間關係、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高投資效能。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社會效用最大化,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重大潛力所在。
三是依靠創新驅動,為孕育新發展動力謀勢。在以科技競爭為重點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要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綱要》找准提高供給質量的發力點,著力加大核心技術攻關投入,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在全球創新和產業鏈分工中占據主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也是孕育新發展動力、塑造新競爭優勢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