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振信心 蓄勢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23-01-10 09:08:36


展望2023年,把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深入落實,以各方面穩增長的政策合力對衝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是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2022年,中國經濟運行在多重困難的考驗下,保持了穩的特徵,彰顯了大型經濟體在應對外部風險衝擊時所體現的韌性。穩是為了更好地進,隨著各項穩增長舉措的落地見效,2023年中國經濟前行的底氣更足、活力更足,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文章表示,2022年經濟運行保持總體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保持順暢運轉是重要支撐力量。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憑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強、總量大等綜合優勢,即便受到各類突發因素衝擊,製造業仍然能保持合理的產能利用率,生產、運輸、銷售重點環節有序運轉,重要物資和民生產品供應充足,物價保持總體穩定。同時,各地區多舉措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精準做好工業企業及產業園區疫情防控工作,發揮產業鏈鏈主企業牽引作用,有效實現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協同,保障了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
  
  文章認為,2022年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製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是關鍵推動力量。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上取得明顯進展。傳統製造業升級改造穩步推進,新能源、新動能產品高速增長。憑借資金、技術雙密集的優勢,高技術製造業在提振工業經濟中的作用凸顯。同時,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得到積極支持,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持續加大,製造業投資較快增長,有利於製造業提質增效的要素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形成了穩增長、促轉型的政策合力。
  
  文章指出,“穩”和“進”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從理論邏輯關係看,穩的基礎更牢,進的底氣才能更足。從實踐邏輯看,“穩”是主基調,“進”是有作為。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來之不易的穩,以及在這其中積蓄修復的信心,是2023年經濟加快恢復的動力所在。展望2023年,把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深入落實,以各方面穩增長的政策合力對衝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是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
  
  文章提出,強信心,提振市場主體預期。供需循環暢通離不開市場主體積極的態度,持續改善預期,讓企業對發展充滿信心,對穩投資、穩外貿、穩就業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要把穩預期的政策導向切實轉化為務實的政策舉措,落實好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多措並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剛性約束。
  
  穩經濟,供需雙向同時發力。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變化的適應性,在補齊供給短板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激發新動能。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大項目產生更多的實物工作量。用足用好各類投融資工具,因地制宜、按照項目投資所處階段和不同性質,實現資金配置效率最優化。持續加大技改投資支持力度,統籌多重政策手段支持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激發外貿新動能,傳統、新興並舉穩定外貿出口。一以貫之做好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重要民生物資的保供穩價工作。
  
  促發展,加快推進轉型升級。要緊抓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演變帶來的有利條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短期、長期相結合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載體,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前期的基礎上加快整合、打造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鞏固並進一步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促進更好與實體經濟融合。聚焦價值鏈中高端,探索形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有機融合的長效機制。破解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助力數據要素在促進產業轉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強化國內市場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外要素效率在國內市場中的提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