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鄉村變遷及轉型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通過城鄉平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據測算,中國即便是城鎮化率高達70%,仍有4.5億人生活在鄉村,解決城鄉差距必須改變單向城市化思維,改變農民收入結構單一、收入來源受限的局面。借鑒東亞經驗,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僅要破除制約農業收入增長的藩籬,促使農民務農的單位土地報酬提升,還要在城市和鄉村賦予農民更公平的經濟機會,促進農民農外收入形式的多樣化,同時也要注重對農民的轉移支付,保障農民享有均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服務,實現農民分享財產性收入。
促進農業產業革命提升農業競爭力。中國農業同樣受制於東亞小農傳統,土地細碎化現狀難以打破,單個農戶固守落後的經營方式,生產經營過程中投資力度小,抵抗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競爭力不強。可借鑒東亞在小規模農地基礎上實現農業工業化的經驗,採取相應制度安排營造更好的農業要素市場環境,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現代生產要素進入鄉村,以農業技術進步、經營方式創新以及合作組織發展為突破口,促成現代要素和傳統要素的配比優化和協調一致,實現在農業領域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過城鄉權利開放富裕農民。東亞經驗證明,農民的完全職業化並非最優選擇,更為根本的是促進城鄉權利朝向農民的持續開放,給予農民更多元的經濟機會,使得農民能通過各種途徑增加收入來源。同時兼業化的小農需要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依靠強大的基層農民組織,引導各類要素進行有機配合,激勵農民參與多種形式的合作生產和共同經營,提高生產效率並實現組織內的共同利益。
通過村莊的體面實現村莊在鄉村振興中的載體功能。根據東亞經驗,要順應村莊形態的自然演變及鄉村居民的需求變化,促進鄉村功能的拓展。一方面引導鄉村內部組織發生變化,實現對鄉村資源的有效統籌,並充分引導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進到鄉村,發揮增加就業、激活經濟等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斷促成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融合發展,根據鄉村的資源禀賦特徵著力培育適合本地的非農經濟,實現鄉村經濟的多樣化和複雜化。此外,政府要持續保持對鄉村的公共投資,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鄉村的體面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守英、陳航(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