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我國空間經濟格局形成的重要歷史階段,人口和產業有進一步向城市群聚集的發展態勢,19個城市群以占全國25%的土地集聚全國75%的人口,創造占總量88%的GDP。城市群打破了傳統行政區劃的固有界限,生產力布局以產業關聯程度及產業內在聯繫為依據,城市群內外產業分工、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既有以省級和地市級區域為主要規劃單元的職業教育布局,存在過度依賴行政地理區劃,忽視經濟區劃的弊端,現實中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新型空間經濟形態和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城市群聚焦理論、工業區位論以及勞動力市場分割等相關理論都直接或間接證實了合理的職業教育布局對城市群建設的助推作用,隨著城市群發展,職業教育也迎來了優化調整的良機。
我國城市群職業教育空間形態有待優化
城市群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往往也是問題和矛盾聚集地。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對職業教育空間布局進行探究,可以準確總結特徵、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通過對職業教育督導評估采集數據進行測算,發現我國城市群職業教育空間布局存在以下主要特徵:
整體空間形態初步形成,不均衡現象較為突出。我國城市群中,中職教育規模與人口正相關,中原城市群作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中職學校數量居首。高職學校(本文特指專科層次)分布與經濟水平高度相關,集中於發達城市群。但是,發達城市群人均職教資源占有量仍明顯不足。
中心城市輻射範圍和強度不夠,虹吸效應逐漸加劇。多數城市群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整體呈現較為嚴重的優質資源分布失衡,除長三角外,其他城市群職業教育優質資源過度集中在省會和中心城市。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大灣區內地九市中有五個城市擁有“雙高”高職學校,廣州獨占9所,市內還有10所國家級示範中職學校,其他城市均未超過5所。隨著城市群內外部人才流動加劇,優質教師資源有進一步向中心城市及發達城市群聚集的趨勢,次級城市教師資源嚴重流失,發達城市群教師內部流動問題尤為突出,導致一些學校喪失了培養優秀教師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固化並加深了資源配置不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