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未來國家將持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點聚焦國內空白技術領域,聚焦重點領域、薄弱領域、產業鏈缺失環節,尤其是工業母機、海洋工程裝備、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等產業。二是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既要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又要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元器件等關係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大投入。三是發展數字產業經濟。二十大強調,未來將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表明國家對於數字經濟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充滿期待。未來要瞄準傳感器、量子信息、網絡通信、集成電路、關鍵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快建設天地一體、雲網融合、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陸將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著力攻克高端芯片、光刻機、工業軟件等“卡脖子”技術;同時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而許多台資企業在現代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產業地位,或是位於行業龍頭地位,或是專精特新企業,積極參與大陸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將為這些企業的長遠發展創造巨大的機遇。
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拓寬兩岸農業合作領域。
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將推動大陸走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未來三個領域將獲得政策大力支持。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十大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自十九大以來,金融領域不斷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支農貸款規模逐步增加。到2022年二季度末,大陸金融機構支農再貸款餘額達到5404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了2840億元,纍計增幅超過110%。二是農業生產基礎,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糧食安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未來大陸將繼續堅守18億畝耕地紅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在水土資源適宜地區有序新建一批大型灌區。三是農業科技和裝備製造。二十大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撑”。當前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科技問題,大陸將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領軍企業,優化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建設。
未來新型農村經濟將進一步壯大,台資企業可以從農業精品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業入手,引入電商和參與農村物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價值鏈、提高農產品效益;為積極參與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養老等產業提供有利條件。總的來看,鄉村振興相關產業為台商提供的發展空間很廣闊。
3、區域協調發展加速,極大拓展了台資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二十大報告立足於國內外形勢變化,進一步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清晰闡述了四大發展戰略,包括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要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二十大報告中,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關的增長點值得台資企業重點關注的是加快發展“都市圈”和縣城新型城鎮化。二十大在“城市群”概念的基礎上,首提“都市圈”概念,并強調“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當前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的城鎮格局已經基本構建完成,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將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都市圈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大陸將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包括將加快規劃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城際鐵路。“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將逐步形成,到 2025 年新增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 3000 公里,基本實現主要城市間 2 小時通達。“十四五”期間還將加快縣城“補短板”的進程,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未來,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的縣域經濟也有很大發展空間,有機會承接部分中心城區流出的產業,包括一般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倉儲基地、農產品加工等。台資企業在大城市和東部地區深耕已久,而區域協調發展加速將推動台資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向中小城市延伸市場和生產基地,台資企業的運營發展將與大陸更廣闊的國土空間緊密結合,與中國中西部更具潛力的生產資源緊密結合,台資台企在大陸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三、對台資企業二十大後的更深度參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的思考
1.台資企業要深耕新發展格局下的大陸市場。
根據二十大報告指明的方向,大陸將致力於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大陸的工業體系將會更有韌性、更加安全、更有質量和效益。過去大陸是“兩頭在外”,加工生產在內,零部件、原材料和市場都在外。現在,在內循環下,大陸將通過補鏈、擴鏈形成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產業鏈集群。這樣的產業鏈集群不僅將吸納大量就業,還將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供應鏈的安全性將得到有效保障。疫情之下,各國各地區的隔離阻斷,會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巨大衝擊,但是由於中國大陸一些地方產業鏈相對完整、產業集群自成體系,供應鏈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疫情之下很多跨國公司反而把大量的訂單轉移到了這些地方。這些地方訂單出現了逆勢增長。這說明,內外平衡發展的產業鏈集群要比“兩頭在外”、高度依賴國際供應鏈的地方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對經濟內循環的持續著力成為中國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台資企業要緊緊抓住中國大陸產業正沿價值鏈向上攀升的大趨勢,大陸當前有 4 億的中等收入群體,對高品質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廣大的中小企業開展創新、培育品牌提供了最為豐富而便利的市場,特別是互聯網 + 製造業的全面滲透,近幾年陸續湧現出的以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為特徵的“新製造”就是這種趨勢的一種反映。台商台企品牌意識強,運用互聯網和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能力強,台資台企發揮自身管理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開拓大陸內部市場具有一定的優勢基礎。
2.積極創造企業內外雙循環互動新發展模式。
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新發展格局下,大陸的經濟發展將不再以實現順差為目標來一味擴大出口,而是以適度擴大進口、實現進出口平衡為目標。對世界來說,大陸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預計未來 10 年纍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 22 萬億美元,服務進口總額將達 5 萬億美元,兩者加起來超過 27 萬億美元。這麼龐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對世界經濟帶來直接而持久的拉動。近年來部分台資企業集團受上游歐美企業的要求,實行“中國大陸+1戰略”,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集中投資於中國大陸的一些企業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其他新興發展中經濟體,以避免所謂供應鏈過於集中帶來的風險。其實二十大報告強調的開拓一帶一路與這些企業的遷移範圍有很大的重叠,台資企業可以積極與大陸的一帶一路對接,既充分享受大陸的相關鼓勵政策和海外保護支持,也可與留在大陸的部分進行合理分工,創造內外循環互動的新運營模式,內外有效協同互動,提升企業整體效益。
3.積極參與大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二十大強調科技創新的戰略性作用,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撑”,并放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章節之後,體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戰略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賦予了其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撑作用。自十八大以來,大陸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布局建設5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正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當前台資以及外資研發中心已成為大陸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陸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上海為例,上海作為國家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不僅率先出台《上海市鼓勵設立和發展外資研發中心的規定》,而且深化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積纍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在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下,上海外資研發中心數量不降反增并呈現了較強的增長態勢,推動了以科技研發為主的高科技服務業外商投資迅猛發展。截至2022年6月中旬,上海外資研發中心纍計達到522家,繼續引領全國其他地區。台資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大陸的科技研發中心建設,無論是台資企業內設的研發中心還是設立獨立法人的研發中心,根據同等待遇原則都會得到大陸相應政策的扶持,通過承擔大陸的相關戰略產業科技創新項目,也是台資台企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發展戰略的捷徑。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2月號,總第3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