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儲糧立體化 損耗降下來
http://www.CRNTT.com   2023-02-17 09:55:06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地趴糧”是廣泛存在於我國一些地區的較為粗放的露天儲糧方式,不僅儲存效率低,遇到惡劣天氣,“地趴糧”還容易生黴,影響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

  2021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要求逐步解決“地趴糧”問題。吉林在整治“地趴糧”問題上曾經取得較大成效,但由於種種原因,部分地區一度出現反彈。2021年底,吉林省制定印發《關於解決“地趴糧”問題的實施方案》,深入開展節糧減損行動,推進“地趴糧”整治取得實效。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當地推進庭院立體儲糧、建設集中儲糧點、完善糧食產後服務等一系列舉措。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縣“地趴糧”數量比上年同期減少99.5%。

  從“看天賣糧”到“看價賣糧”

  窗外是一片銀白,梨樹縣興達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鐵軍在家中卻沒閑著。“種子、化肥這些農資價格咋樣?我們合作社今年打算多包點地,這不尋思得提前準備準備。”電話裡,姜鐵軍正與供應商溝通著農資情況,為春耕做準備。姜鐵軍的合作社在梨樹縣喇嘛甸鎮包了將近1000畝地,去年收穫130多萬斤玉米。春種秋收,玉米是姜鐵軍一年中最關注的事。

  “過去收了玉米,就往地上一擱,直接‘地趴’,省事但不省心。天天都擔心下雪給捂壞了,每年都是趁大雪降臨前趕緊賣掉。”姜鐵軍解釋:“地趴糧”通風不暢,遇到異常雨雪天氣或氣溫反復的情況,糧堆底部的玉米穗極易生黴,存在壞糧風險。

  “2021年10月底剛收完玉米,正是價低的時候,結果11月初就下大暴雪。雪融化後,一些接觸地面的玉米已經發黑了,我們怕遭受更大的損失,只能抓緊賣了。”回想起那場大雪帶來的損失,姜鐵軍至今仍有些心痛。

  “現在不擔心了,這個冬天雖然下了好幾場大雪,玉米基本沒受影響。”姜鐵軍帶著記者來到合作社,平地上整齊排列著3列數十米長的鋼結構儲糧裝具,滿滿堆著玉米,頂部已覆上一層厚厚的積雪。“這是玉米的‘新家’,立體儲糧倉,我們叫它‘玉米樓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