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科幻產業發展觀察:中國科幻如何“熱”下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10:57:21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近段時間,《流浪地球2》《三體》等影視作品在網絡上引發持續關注,主打中國題材、展現中國想象和中國文化的科幻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認可,為中國科幻產業發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然而,“上月在家割麥子,下月就進組搭‘飛船’”,很多從業人員難以憑借專業工作維持生計,劇組每次拍攝都要花大力氣尋找甚至重新培訓人才等現象,凸顯科幻產業面臨諸多待解難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科幻想要持續“熱”下去、“走”出去,需要提升工業化水平、培養創意人才、健全投融資機制等,通過構建健康的產業生態體系,不斷產出高質量作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科幻根植於現實發展

  影視作品是時代的一面鏡子。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神似現實中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這種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裝置的核聚變力量,是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沿科技;世界上已知強度最高的“碳納米管”也許有一天真的可以用來建造“太空電梯”;2045年,地球車站、空間驛站等都有望成為現實……《流浪地球2》上映後,中核集團等數十家央企向電影主創團隊“展示”自己頗具科幻感的研究成果,引發眾多網民驚呼:“原以為是科幻片,沒想到是紀錄片。”

  “天眼”觀天、“嫦娥”探月、“誇父”逐日……我國在科學前沿取得的引領性原創成果、在戰略領域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科幻創作者馳騁的想象力貢獻了不竭動力和源泉。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34位上升到2022年的11位,成為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所言,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才是中國科幻存在和發展的土壤。

  “觀眾經常看到我國航天員出艙、探測器落月等新聞,才會信服科幻電影中呈現的場景。”“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導演郭帆說,科技進步為科幻文藝的傳播提供了現實依據,經濟發展為科幻創作提供了足夠大的文化消費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