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政協網發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樊傑文章表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客觀要求經濟增長方式從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以低廉勞動力為比較優勢,轉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新型工業化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運用智能化生態化手段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出效能,適應全國人民消費結構高級化和多樣性的要求,推動供給側的深層次變革,這不僅是各國實現現代化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共同特徵,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離開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開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式現代化便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文章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人口大國的現代化,未來占據全球經濟1/5~1/4比重的經濟體,是無法僅靠或較大比重地依靠科技輸入來支撐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的。我們需要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力量,需要有高水準自主知識技術創新的科技能力,需要有服務複雜經濟和社會系統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經濟體的競爭力,優化經濟體的產業結構,穩定和提升外貿結構和外貿總量水平,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
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全民的現代化,未來擴大消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4億人的消費結構是複雜的,對現代生活追求的目標重點是有差異的,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就要求作為生產和服務的供給側要與之相適應,提升供給側的現代化水平是提升適應消費需求不斷變化能力的唯一出路,這就需要全過程的自立自強科技予以支撐。
中國地域遼闊,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充分兼顧中國不同區域資源禀賦特徵以及文化和大眾需求的地域特色,這不僅對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廣泛的空間。中國現代化不僅要追求物質文明,也要實現精神文明。現代科技創新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現代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源自民族精神,我們的全球意識體現在對全球人類文明的貢獻。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對全球科技創新、進而對全世界現代化建設以及全球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全社會應該切實理解和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科技界的事,從中央各部門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應自覺地把創新驅動作為實現現代化的必然抉擇。
要著力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主力軍作用。聚焦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全面深化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機制體制的改革,優化包括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全球科技合作在內的科技創新網絡布局,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整合與高效互饋。
重視科技戰略咨詢工作,切實發揮戰略科學家在國家戰略決策中的資政作用,切實把科技戰略研究當作科學工程來組織實施,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系統解決方案和實施路線圖。切實推動科技戰略咨詢的學科化建設,建構中國特色的科技戰略和科技政策理論方法體系,打造科技戰略和政策研製的專業化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