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亦節亦氣  風景清明
http://www.CRNTT.com   2023-04-05 15:34:11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值清明。《論語·學而》裡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歷經數千年傳承,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慎終追遠”這一文化品格的節日。同時,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的第108天,也就是公歷每年4月5日前後。此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從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到程顥“況是清明好天氣”,歷代文人雅士在這個美麗而深沉的節日裡留下無數動人的詩詞名篇。

  “清明”作為節氣之名,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典籍中就有記載。《逸周書·時訓》載:“清明之日,桐始華。”《管子·幼官》載:“清明,發禁。”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中也記載了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之所以後來會演變為傳統節日,與寒食節有直接關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荊楚歲時記》雲:“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一直到宋代,《夢粱錄》中仍記載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每歲禁中,命小內侍於閣門用榆木鑽火。先進者賜金碗、絹三匹,宣賜臣僚巨燭。”古時還有寒食禁火、清明生新火的習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兩者在文化內涵上有密切聯繫,時間上也緊密相連。與清明密切相關的,還有三月三上巳節。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描述的“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一觴一咏”,便是上巳踏青、攜酒出游的場景。

  一般認為,正是在唐代,清明、寒食、上巳完成了整合,逐漸統一在了一個節日裡。元稹《寒食日》中提及“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見,寒食與清明、上巳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明清之後,寒食與上巳節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

  近日,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曹立波在人民網“人民訪談”中提出,清明時節不僅僅是思念故去的人,還有尋求團聚、思念家人的情愫。例如,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羈旅漂泊的游子因為清明將近,也頗得些許安慰。清明期間,人們可以走進陵園悼念故人,祭祀先賢,也可以郊游、插柳,“風乎舞雩,咏而歸”,自由選擇體驗春天的方式。在這場與過去和自然的對話中,人們緬懷生命、擁抱新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