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更全面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7-15 12:52:00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據文匯報報導,當知識的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在GhatGPT等新技術的衝擊下,傳統的大學通識教育聚焦的所謂能力培養,還能稱為“能力”嗎?原先強調的素養還能稱為“素養”嗎?大學通識教育所秉持的“知識觀”,又該如何重塑?近日,多位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的學者在復旦大學展開討論

  “ChatGPT只用了短短半年就從文科生變成了理科生,從普通學生變成了尖子生——這直接顛覆了我去年此時的想法。當時我還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這麼快就改變世界。”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出於好奇,不久前和ChatGPT開展了一次討論,即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開展通識教育。結果,ChatGPT很快給出了8個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從文化素養、技術能力再到批判性思維、人文、倫理等,總結得清清楚楚。

  看到這份總結後,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孫向晨教授也忍不住感慨:“這個回答已超出我們對人工智能的預期,看上去甚至比我們思考得還周全。”

  當知識的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在GhatGPT等新技術的衝擊下,傳統的大學通識教育聚焦的所謂能力培養,還能稱為“能力”嗎?原先強調的素養還能稱為“素養”嗎?大學通識教育所秉持的“知識觀”,又該如何重塑?近日,多位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的學者在復旦大學展開討論。

  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關注“人”的通識教育面臨新挑戰

  在國內不少高校,通識教育已探索20多年。如何應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衝擊,學界掀起又一輪關於“升級”通識教育的討論。

  過去,人們常常詬病教育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但在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像人的時代,如何把人培養得更全面,而不是把人培養得像機器,已經從“一個重要的問題”變成“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工具變得如此強大時,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上課?誰還來上課?”在徐雷看來,這將是所有高校面對的問題。展望未來,他指出,唯有讓技術更人文,才能讓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存,而通識教育就是推動人文與科學融合、對話的有效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