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運行回升向好 多舉措發力擴內需
http://www.CRNTT.com   2023-08-10 08:26:06


 
  充分釋放內需 多舉措穩增長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呈現總體回升向好態勢,預計下半年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同時,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在政策上,應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多渠道多舉措穩增長。

  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呈現明顯改善的特徵。首先是外需放緩、內需增強。中國經濟雖然還將面臨外需放緩等因素的考驗,但在居民消費逐步恢復、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下,預計三季度經濟復甦動能有望進一步轉強。其中,基建投資可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力。其次,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地。過去三年,中國的宏觀政策始終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當前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有適度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的空間。接下來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各類宏觀政策都將適度發力,以提振經濟復甦動能、兜牢民生就業底線。

  首先,以積極財政政策實現穩增長和擴內需。

  一是新形勢下,積極財政政策可以通過適度調整相關稅費,促進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從而推動企業擴大產能。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應著重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的消費潛力。為此,財政稅收政策可以從供需兩端發力,著力推動恢復和擴大需求,為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好轉注入更強動力。“錢袋子鼓起來”是居民消費的底氣,因此,政策應著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為此,可以考慮優化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有針對性地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此外還可以完善慈善稅收政策體系,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二是通過減稅降費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培育新的增長點,充分挖掘消費增長的潛力。減稅降費不僅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還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技術進步,進而優化產品供給。根據當前居民消費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財政稅收部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針對研發項目的判斷、管理與評估制度,提高企業享受優惠的確定性和準確性,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適應消費升級新要求,帶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更好發展。

  三是切實加大地方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地方政府部門要緊緊圍繞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領,積極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特別要關注地方政府的投資效率,防止盲目擴大政府投資規模,杜絕重復建設和鋪張浪費;逐步完善財政項目預算績效考核機制,真正做到用績效來評價結果及後續預算安排。

  四是財政稅收政策還可以促進居民培養綠色消費理念,促進綠色低碳消費。未來,可進一步細化相關優惠支持政策,更好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比如對車船稅進一步進行差異化制度設計,促進居民交通出行更加綠色環保,助力綠色低碳消費。

  其次,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方式。

  一是根據經濟形勢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既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適時適度做好逆周期調節,又要兼顧把握好增長與風險、內部與外部的平衡,防止資金套利和空轉,增強銀行經營穩健性。在當前階段,貨幣政策既要實現保增長和穩就業,又要保持宏觀調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因此,應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式和目標。

  二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防範外部衝擊。目前,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基本實現了以短期利率等更加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調控,為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可考慮適度擴大市場化利率報價的參與範圍。未來貨幣政策還應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與跨境資金流動的跟蹤,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出風險的預警;與此同時,應提高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彈性,擴大其浮動範圍,通過匯率手段構建應對外部衝擊的防火墻。

  再次,增強產業政策透明度,補齊基礎產業鏈短板。

  一是在產業政策方面,應在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的基礎上,創造和完善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並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增強產業政策的透明度。就未來新興產業而言,綠色轉型、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仍是未來經濟轉型的長期方向。在綠色轉型和數字經濟方面,應通過多種手段積極鼓勵發展風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以及數據中心等綠色新興行業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平台經濟政策方面,鑒於平台經濟在穩經濟、保就業當中的重要作用,應在優化監管的同時,支持平台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降低行業准入門檻。在擴大開放方面,創新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降低外資行業准入門檻,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外資准入限制,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實現公平競爭,並推進投資審批、土地、外貿、財稅扶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促進公平競爭。同時,應從根本上改變產業政策前置審批過多與監管失效的狀況,使產業政策總體上朝向更加市場化方向邁進。

  三是加快基礎產業鏈補短板。目前,中國製造業產業鏈在一些高科技環節仍受制於人。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對於那些對未來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處於供應鏈上游的技術或具有較高成熟度的技術,應該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在服務業方面,應加強服務業的技術創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發展非常依賴外需和出口導向,導致製造業占比較高,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較為緩慢。未來產業發展更加依靠自主技術創新,尤其是更加依靠服務業的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形成優化效應。為此,應加強企業自主研發,攻克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加強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