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古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其中所蘊含的文獻和歷史信息更是今人探索先民生活的重要窗口。
近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建館114周年之際,“中華古籍資源庫”再次“上新”,推出“民族文字古籍特藏”“各地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珍秘公天下”3個新建專題庫,讓1672部(件)珍貴文獻與讀者見面,其中包括多達19個文種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為各領域專家學者和歷史文化愛好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獻資料。
展現民族交流融合歷史
木牘、貝葉、紙本等不同材質,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線裝等多種裝幀形式,書籍、拓片等不同文獻類型,儒家經典、語言文字、文史名著、契約文書、農學醫學歷法等實用學科,大小乘佛教經典等豐富內容……本次發布的資源基本包括了現存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各種形態。
而在文字種類上,從早期的佉盧字到時代較近的滿文,間有於闐文、粟特文、傣文、納西東巴文、水文等,本次發布的資源幾乎覆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用過或現在仍在使用中的所有少數民族文字。
在“各地民族文字古籍特藏”數據庫中,有一本古老的“字典”——出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中越邊境地區的《三千書》。這是一部由漢字、古壯字、京族喃字三種文字合璧的字書,是用於學習漢字的工具書,因收錄約3000個漢字而得名。書中體例為以古壯字、喃字注漢字,漢字在前,為大字,旁邊配有對應的古壯字和喃字寫法,並解釋其音義。這部字書體現了當地壯、漢、京三個民族的人民相互學習語言文字的需要,反映了當地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文化互鑒的歷程。
刊刻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滿漢文合璧本《詩經》,每一句都有滿文與漢文對照;藏文刊刻的經折裝佛典《聖妙吉祥真實名經》首尾有漢文書寫的序跋;彝文《勸善經》是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的翻譯作品,在每一篇章之後又結合了彝族的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等加以發揮,逐節逐條地講解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