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新動能,其規模和速度取決於當下,決定著未來。 |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極具前瞻性地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學習時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趙振華文章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更體現了未來中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對全國其他地區同樣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
文章表示,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是歷史的,今天的生產力是過去世代積累的結果;生產力又是現實的,表現為龐大的創造社會財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今天的生產力又是未來生產力的基礎。猶如生物體進化,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就是新陳代謝過程,生產力在已有基礎上不斷地繁衍出新生力量。在傳統生產方式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以復制過去為主,生產力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在原始社會,生產力進步大體以萬年甚至10萬年為單位來計算;到了農耕社會,生產力進步速度大體以百年為單位來計算;18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進步大體以10年為單位計算;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生產力進步基本上以年和月為單位計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的摩爾定律顯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同時價格下降一半,就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之快;而今天已經遠不止這個速度,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來形容。但是,無論處於什麼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都是科技進步和新興產業推動的自然的和歷史的產物。新質生產力就是在當代科技進步條件下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產生的具有新的性質、新的屬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長出的新枝,也有未來產業萌發的新芽,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這樣幾個特徵:
一是具有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在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引導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形成頭雁效應並輻射相關產業,形成具有強大引領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興產業未必都是戰略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站在科技進步前沿,又要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帶動作用。
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靜態的、停滯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新興”的內涵處於不斷衍變過程中。19世紀和20世紀鋼鐵、石油等都成為不少國家的新興產業,甚至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21世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可以預料,未來世界一定會在今天各種“新”產業的基礎上產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進的製造和更先進的電子信息以及因顛覆性技術而產生的新產業。
三是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一定意義上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就是未來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競爭,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國際市場競爭中可以出擊對手的“拳頭”,未來產業就是未來可以形成強大出擊力的“拳頭”。未來產業雖然處於孕育孵化階段,但它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高成長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猶如一棵剛破土而出的小鬆樹,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深刻認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文章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新動能,其規模和速度取決於當下,決定著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以全球視野來積極謀劃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和中國的長遠發展,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