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http://www.CRNTT.com   2023-10-11 13:51:16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這筆資金被用於促進地區財政均衡、公共服務均等化,跟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不久前,《國務院關於財政轉移支付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作為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壓艙石”,中國轉移支付有哪些制度安排?多年來實施效果怎樣?如何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地方“收不抵支”說法不靠譜

  近期,網上對地方財政運行有一些說法,如“多數省市收不抵支”“少數省市‘養’全國”等。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類似說法不靠譜。

  首先要明確,所謂“收不抵支”中的“收”包含哪些收入。預算法規定: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下級政府的上解收入。

  分析地方財力,需要考慮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總體情況,不能僅考慮本級收入,還要看轉移支付等其他收入。其中,轉移支付是地方財力的重要來源。

  什麼是轉移支付?財政轉移支付是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無償撥付的資金,包括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和地方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主要用於解決地區財政不平衡問題,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2022年為例:當年中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20.6萬億元,其中本級收入10.9萬億元,只占一半左右;當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則達到9.7萬億元。再加上從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約1.2萬億元,當年地方收入總量約為21.8萬億元。

  再看“支”。在上述收入基礎上,收支相抵情況如何?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22.5萬億元,可以說“收支總量相抵”。同時,地方財政赤字為7200億元,與預算持平。可見,所謂地方財政“收不抵支”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規模提升、結構優化……轉移支付資金,已成為地區財力均衡和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壓艙石”。

  《報告》顯示,近年中央財政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從資金規模看,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到10.06萬億元。從支出結構看,為增強地方財政統籌能力,不斷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

  今年,轉移支付資金繼續為地方財政特別是基層財政平穩運行提供有力保障。據瞭解,截至8月底,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55萬億元,具備條件的都已經下達完畢。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將約4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納入直達機制管理。1—8月,已經下達直達資金3.83萬億元,除部分據實結算項目外已全部下達,占2023年直達資金總規模的95.1%。在資金使用方面,除由地方統籌用於支持清算上年退稅減稅降費外,各地已形成支出2.37萬億元,佔中央財政已下達資金的69.2%,快於序時進度2.5個百分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