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http://www.CRNTT.com   2023-10-31 08:20:26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穩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保障。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發展壯大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在內的未來產業,有力推動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促成了三次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組網、天眼巡空、天問探火,新質生產力正在中國持續湧現。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政治經濟學學會理事吳文文章認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穩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保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新飛躍的實踐碩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誰能夠更大程度地釋放創新動能,誰就能夠更快地促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引領世界發展

  文章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要素數量驅動的外延型經濟增長模式已進入瓶頸期,創新驅動的內涵型經濟發展模式有望推動全球經濟走向復甦。與此同時,全球科技創新也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能夠更大程度地釋放創新動能,誰就能夠更快地促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引領世界發展。我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厚植新質生產力的生長土壤。

  因此,我們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我們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我們要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我們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在創新中的能動因素,提升駕馭新質生產力的能力。

  新質生產力出現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場景,可促進整體的再平衡

  文章稱,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關鍵優勢。協調發展理念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通過抑制“木桶效應”機制,實現生產力的精準均衡發展,補齊短板,化解掣肘。馬克思主義向來注重協調理念。馬克思在論述協作的作用時就指出:“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由此可見,在微觀生產勞動場景中,協調本身就是生產力的來源。在產業層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生產部類間的有機結構平衡和價值交換協調對於經濟平穩發展的作用。在原理層面,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生產關係也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因此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和生產關係的變革相協調。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必須具備系統觀,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用普遍聯繫的思維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生長規律,讓新質生產力成為協調性的發展力量。
  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石,新質生產力正是出現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場景,促進整體的再平衡。我們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空間上協調好局部和全局的關係,在時間上協調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我們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層次性提升的統籌協調過程中,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平衡布局新質生產力的生長空間,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協調發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意味著要加快生產力的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人類生產生活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恩格斯在批判生產的資本邏輯時曾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的生產力,意味著我們對生產力的理解要從“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跳出主體客體二分法的對立思維框架,進入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境界。綠色的新質生產力,意味著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能更自覺地以規律指導行動,從必然王國逐漸進入自由王國,使人類能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邁向發達的生態文明。

  我們堅持綠色發展,就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短視做法。我們要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處理髮展和減排的關係時,我們要統籌謀劃,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正常生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也就意味著要加快生產力的綠色轉型,我們應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支持製造業綠色改造,引導實體經濟向更加綠色清潔的方向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
  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在國內範圍,更在國際範圍
  文章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社會主義建設要吸收人類一切文明之精華,必須堅持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是推動中國生產力進步的重要機制。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是指在國內範圍,更是指在國際範圍。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最優生產要素匯合聚變是在國際範圍內進行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中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藩籬,引導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讓資金和技術更自由地流動,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我們要增強引領商品、資本、信息等全球流動的能力,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我們正積極推動建設開放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世界範圍內的先進生產要素的互動合力,拓寬全球經濟的共同發展空間。我們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開放型生產建設,推動世界經濟互聯互通,這不僅是修路架橋,不單是平面化和單線條的聯通,更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新質生產力的開放性意味著中國必將更好地發揮世界經濟引擎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共享性要求科技進步遵循普惠路徑

  文章表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我們常將生產力發展主要視為提升效率的手段,而將公平主要交給分配政策來解決。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視為一個循環互嵌的聯繫過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共享不僅關乎分配,也關乎生產力發展。工人階級是中國的領導階級,是中國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發展成果共享將最大程度地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革新。

  新質生產力的共享性要求科技進步遵循普惠路徑。我們要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要加強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給,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共享的新質生產力必將促進全民共享更加全面、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