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慎言高鐵投資無效
http://www.CRNTT.com   2023-11-26 17:17:05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據證券時報網報導,近期,有關中國高鐵建設問題,又成了一個熱點話題。許多論者甚至得出結論:“高鐵建設已經是過度基建、無效基建的重災區。”其所憂心的是,當前的高鐵建設可能出現過度投資、過度負債問題。

  事實上,這是一個周期性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早於2019年1月,一篇由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所撰的《謹防高鐵灰犀牛》,就一度在互聯網上刷屏。趙堅認為,世界最大規模的中國高鐵網絡和過低的高鐵運輸密度(運輸收入),預示著重大金融風險。繼續進行的大規模高鐵建設,將給中國鐵總和地方政府,造成更加巨大的債務負擔,進而成為撞擊中國經濟的灰犀牛。

  就上述觀點,我的看法是:中國的高鐵建設確有趨於泡沫化的傾向,如果中國經濟仍是由“鐵公基”建設驅動,未來出現高鐵債務危機,進而成為撞擊中國經濟的灰犀牛也是必然。畢竟鐵路建設有邊際,不可能無限擴張,一旦建設趨於飽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將難以為繼。但同時我們也須注意到的是,這種泡沫化並非一無是處,美國鐵路建設大狂潮的經驗,就證實了這點。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太平洋鐵路法案》,以此為起點,其後30年時間裡,包括聖菲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在內的數條鐵路線路相繼建成。到1900年時,美國的鐵路總里程已高達30.5萬公里。

  正如前面提及的,鐵路的需求量是有邊際的。到1893年,隨著大北方鐵路完工,鐵路趨於飽和,鐵路修不下去了,美國的經濟隨之衰退,這便是1893年大恐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1862~1893年美國鐵路建設狂潮,是與美國崛起完全同步的。正是這30年裡,美國完成了從徹底的農業國,向一流工業國的轉型;也是於該時期,美國經濟實現了對西歐國家的全面超越。

  事實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菲什洛(Albert Fishlow)就高度評價鐵路對美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美國國內交通運輸》一文裡,他這樣寫道:“鐵路的出現節省了成本,從而獲得了高於利率的社會收益。”

  鐵路為美國帶來了哪些社會收益呢?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做了回答。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裡,他這樣寫道:“對於經濟起飛而言,或許至關重要的是鐵路的發展,它帶動了現代煤炭、鋼鐵和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現代基礎工業部門的增長,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興修尤其是維護重要大型鐵路系統的需求。”

  有學者測算過鐵路中鐵軌、設備及維修對於鐵的總需求量。這些研究表明,19世紀50年代之前,鐵路的貢獻很小。1840-1850年,鐵路消耗的全部鐵量僅占美國國內生鐵產量的7%,到了1856年至1860年,這一比例則開始上升。相對的增長結果更能說明問題,19世紀40年代,鐵路的需求變化吸收了供給增長的17%。而50年代,這一數字則超過了100%。到1860年,軋制的鐵軌占全部軋制鐵產品的40%以上。鐵軌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工廠,並且發揮著技術帶頭人的作用。相較於戰後,戰前的這波繁榮還僅僅只是前奏而已。1867年至1891年,鐵軌包攬了全年50%以上的酸性轉爐鋼產量。同樣,設備及維護也供不應求,鐵路對鋼鐵工業的影響可見一斑。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