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中國第一條熊貓交流廊道——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土地嶺廊道,最近再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活動圖像。
20年間,中國已修建6條大熊貓交流廊道,近年來在廊道區域修復植被68平方公里,降低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的滅絕風險。
新華社報導,科研人員通過紅外攝像機發現,土地嶺廊道的大熊貓活動蹤跡從無到有,並呈增加態勢,改變了岷山南北兩地大熊貓種群分隔的局面。
“廊道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強小種群之間的交流,避免滅絕風險。”提議建設土地嶺廊道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說。
中國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長至1864隻。然而,這並不能充分說明部分小種群完全脫離了滅絕風險。
當前,野生大熊貓分散為33個局域種群,其中24個種群存在因近親繁殖、難以抵禦大的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的滅絕風險。
20年前,中國啟動建設熊貓交流廊道,至今已建設泥巴山廊道、黃土梁廊道等6條廊道,促進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的交流。
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泥巴山,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工作人員宋心強說,泥巴山廊道貫通三座“熊貓孤島”,邛崍山大熊貓D
種群和大相嶺大熊貓A種群、B種群。近年來,廊道區域內拍攝到大量野生熊貓活動圖像。
橫跨四川、甘肅兩省的黃土梁廊道,拍攝到大熊貓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這條廊道長約30公里、平均海拔3000餘米。據四川省平武縣林業部門介紹,當地設立的上百台紅外相機持續多年的拍攝表明,大熊貓已重返這塊區域活動,印證了廊道建設的有效性。
隨著交流廊道建設,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問題得到改善,為大熊貓小種群交流、避免滅絕風險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助於保護區域內8000多種動植物。
在泥巴山廊道紅外相機捕捉到的畫面中,各類“神奇動物”輪番登場:環抱依偎在一起的藏酋猴群、趴在落葉叢中撓癢癢的中華鬣羚、留著“髮型”的毛冠鹿、有著藍色臉孔的紅腹角雉……作為區域內旗艦物種,大熊貓對其他物種凸顯“傘護”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