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越來越多,而東明草堂面積有限,範欽便建造起新藏書樓。取名“天一閣”,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暗含著以水克火之意。
走出藏書樓,迎面是一方水池,名為“天一池”。一泓碧水經暗溝與月湖連通,使池水終年不竭。“所以也用作消防水池,萬一著火,就近有水源。”李開升說。
精巧構造之外,藏書管理更為嚴格。鑰匙由各房共同掌管,非各房齊聚不得開鎖……諸如此類的規定,對當時的書籍保護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今,天一閣現藏30餘萬卷古籍中,善本有8萬餘卷,其中尤以成系列成規模的明代地方志、科舉錄為特色雙璧。現存的271種明代地方志中,164種為海內孤本。
上世紀80年代北書庫建成,第三代書庫也在10多年前建成使用。如今,北書庫一樓還專門開辟了閣藏古籍展示櫃,一排排定制的樟木書櫃整齊排放。打開細瞧,樟木擱板上,平放著一册册古籍,間或放著白色袋裝芸草。“草香獨特,能夠防蛀驅蠹,保護書籍。”李開升說。
在天一閣博物院的南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包括陳列展覽服務區、體驗區、文物典藏修復區等功能區的天一閣南館,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新的一年,這將是天一閣建設的重中之重。“未來,兩個館區在功能上充分互補,又各具特色。”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說,北館側重傳統文化語境下的“家”與“藏”,南館側重現當代語境下的“公”與“用”。
善本存護
引入智能設備,培養修復人才
自動滅火系統、溫度監測系統、空氣淨化系統、蟲害檢測裝置……步入5000平方米的第三代書庫,遍布其間的監測設備,讓人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