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網評:春運70年,不變是溫情
來源:東方網 作者:苗瑞祥
春運一頭連著流動的人,一頭帶動著發展,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一環。春節臨近,一句“回家過年”牽動多少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愫。據分析研判,今年春運期間全國客流總量將達到90億人次,這樣的客流規模,讓人再次感受到一個生機勃勃的“流動的中國”。
自1954年媒體首次提出“春運”一詞以來,這場盛會已經走過了70個年頭。如今,每年春運期間約有90億人次參與此次“人類最大規模人口遷徙”,與70年前相比,這數字令人瞠目結舌。
要讓數十億人次平安、有序、溫馨地踏上歸途,考驗著交通、安全、服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組織能力。鐵路、公路、民航等部門聚焦“走得了,走得好”,優化運力、提高速度、加密路網、升級服務,為的就是回家路快捷、通暢、安全。這背後的支撐,就是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經濟活力越來越旺盛。
再來看看回家的游子。根據最新數據預測,春運首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量將達到1060萬人次。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大多數人選擇輕裝出行,攜帶一個大號拉杆箱和幾盒特產就返回老家,網購和物流的發展使得游子能夠提前將心意寄回家鄉。
與70年前相比,中國的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也大大增強。例如,在1988年之前,中國尚未建成一條完整的高速公路網絡;而如今,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已超過600萬公里,其中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35萬公里。作為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之一,以及世界級港口群,中國的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這不僅拉近了回家的距離,也彰顯了中國製造業的底氣和實力。
70年來的春運就像一列時光列車,載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創造了豐富的情感記憶。每年的春運都是一個龐大系統的考驗,它不僅檢驗著硬件實力,更考驗著軟服務的品質。春運旅途寄托著濃濃鄉愁、深深牽掛,也承載著奔向新生活的憧憬與夢想。今年春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呈現出點多、線長、面廣的局面態勢,加上特殊節點流動大、人員密集,相關部門必須秉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建立和完善與春運“結構性變化”相適應的科學管理機制,讓“流動中國”更具活力、更加和諧。
春運7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70年。春運的擁擠、艱辛也慢慢被從容、愜意所代替。悠悠70載,春運不只是遷徙的代名詞,也是中國發展的縮影,社會文明的風向標,民生冷暖的檢驗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