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徜徉在百年外灘和南京路步行街,霓虹璀璨、熱鬧非凡。作為中國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見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融互通,也見證了諸多經濟業態的興衰沉浮。這其中,就包括煙草行業。
19世紀90年代,隨著來滬外商的增多,外煙作為商品輸入上海,卷煙在中國逐漸風行。民國時期上海市面煙品種類過千,在當時,抽煙既是一種社交方式,也是一種時尚。
時過境遷,隨著民族工業振興和民眾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們逐漸意識到吸煙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1994年,上海制定了政府規章《上海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暫行規定》,成為中國最早開展控煙工作的城市之一;2009年12月10日,上海頒布《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於2010年3月1日生效實施,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生效後,大陸地區首部省級人大頒布的控煙地方法規。
控煙立法走過15年,在如今老年群體慢性病負擔日趨加重的形勢下,控煙工作成為衛生健康領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重要一環。
兩次修訂引領創新,控煙法治化與時俱進
“在控煙領域,立法是最有效的措施。”談及參與控煙立法修法15年來的感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合作中心主任吳凡感慨萬千。
在吳凡看來,人人皆知吸煙有害健康,但危害健康只是吸煙在衛生健康領域呈現的結果,這一結果的“養成”過程涉及教育、文化、法治等方方面面,“在學校講課時,我也經常告訴學生,控煙工作是衛生健康與社會綜合治理相結合的最典型案例,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