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到來之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鬆擬提交一份《關於如何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的提案》。
胡培鬆表示,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體穩定,單產不斷提高,總產穩定增長;但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農資成本不斷上漲,政策激勵效應下降,農民種糧效益低、原糧銷售價格不穩定等不同程度出現,嚴重影響主產區重農抓糧和農戶種糧兩個“積極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胡培鬆指出,當前種糧農民主要有四個痛點:第一、種糧效益低,原糧銷售價格不穩定。我國糧食生產進入高成本時代,人工、土地、農資成本等快速增加,糧食價格漲幅很小,種糧效益始終偏低。以稻穀價格為例,2022年平均收購價格1.35元/斤,僅比2011年上漲6.0%,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5倍。2022年三種糧食作物畝均生產總成本1252.7元,比2011年增長58.3%;畝均淨利潤189.3元,減少61.5元,減幅24.5%。一旦遇到高溫熱害、長期乾旱等災害性氣候,或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等市場因素,“賺三年不足虧一年”的現象時有發生,如2023年,除稻穀市場略堅挺外,其餘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原糧銷售價格均出現較大幅度下跌,據國家發改委監測,2023年12月國內紅小麥、白小麥、混合麥、玉米、大豆每百斤平均收購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下跌了162.7元、214.1元、310.0元、259.6元和785.9元,跌幅分別為5.5%、7.2%、9.8%、9.9%和14.0%。
第二、農戶賣糧不易,政策保障農民利益不足。糧食部門在收購時對於稻穀水分、雜質的要求過於苛刻,2018年又增加了重金屬殘留檢測等內容;部分地方農民種出來的重金屬超標稻穀無處可賣,國庫糧食質量安全很重要,但重金屬超標成因很多,不應由農民買單;收穫時雨水偏多、多數農戶沒有烘幹設備或烘幹能力不足,導致稻穀水分超標,糧食部門拒絕收購,很多農戶在田裡一收上來就賣出去,價格低至0.7—0.9元/斤。此外,糧價形成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最低收購價往往成為最高價,政策性收購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擠壓了市場的調節空間。
第三、補貼不足,政策調整損失大。儘管國家每年對支持糧食生產的補貼額度總量不少,但是平均到每畝糧食和單個農戶的數額並不多,補貼到戶金額相較於生產成本及年度上漲額仍有差距,無法彌補與經濟作物之間收益差距。主銷區補貼金額遠高於主產區,如浙江僅稻穀訂單獎勵一項農戶每畝就能增收100—200元。此外,近年來部分地區經常調整惠農政策,如調研中發現,政府前期利用中央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支持建設的穀物烘幹服務中心,5年後調整規劃變成違規建築要求拆除,讓種糧農民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