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觀看,金門作為兩岸和平統一、融合發展示範區,從冷戰時的反共最前線,隨著兩岸融合發展對台政策的落實與推進,演變成為台灣地區最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縣級行政區,其海域的和平與穩定直接關係到台灣民眾對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景與信心。因此,“2·14”惡性撞船事件發生在金門,既有其偶然性事件,也有其必然性。可以推測,撞船是必然,死人是偶發。因此,對美國而言,利用事件激化廈金海域緊張局勢,進,可測試大陸對台策略的底線,退,也可鼓動民進黨當局放棄金馬,將台灣與大陸剝離,為日後在國際上衝擊“一中”原則、操作《舊金山和約》、曲解《聯合國憲章》,為台灣“人民自決”打好伏筆,具有“一箭多雕”的功能。
對民進黨而言,這起事件是奉行以大陸為敵,為“台獨金孫”賴清德執政後推進“倚美謀獨”路線的一次具體的嘗試,也可視為“台獨”勢力為賴清德執政劃下的大陸政策紅線。這可從兩次“德國之聲”專訪中看出:
2020年1月3日,蔡英文連任競選辦發言人林靜儀在接受“德國之聲”媒體專訪時,曾暴露出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圖:一是改變“憲政體制”,斷絕台灣省議會預算,抹掉台灣省的行政層級;二是讓“五權分立”轉為“三權分立”,讓“監察院”名不符實,空有其名。三是改“國號”,從“中華民國在台灣”改成“中華民國台灣”,“接下來,要把所謂中華民國改成台灣,這就需要一點時間”。
去年底,賴清德競辦發言人趙怡翔在接受“德國之聲”媒體訪問時一再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並解釋“名叫中華民國”,是出於“跟台灣人民普遍的一個用法跟使用方式,跟團結我們社會的一個整體需求”。由此,不難看出,於“獨派”而言,李登輝,加上蔡英文執政八年,已完成林靜儀所言的“台獨”路線圖中的前三項任務,對賴清德而言,其執政期間肩負的重要使命就衹有把所謂“中華民國”改成“台灣”,以完成“台獨”的最後一塊拼圖。
儘管賴清德目前在島內面臨的是“朝小野大”政治生態,但“詭計多、膽子大、敢冒險”是賴清德的個性。1月8日,全球最大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發表的《美國“危險的朋友”》分析文章直指,賴清德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共同列為是美國“危險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