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4-05-12 00:10:10


 
  (五)兩岸關係“邊際影響”越顯突出。一是民進黨刻意堅守“台獨”神主牌與大陸對抗。選舉中民進黨慣用“抹紅抹黑”伎倆,與藍白呼籲選民要“兩岸和平”反其道而行之,狂打“抗中保台”牌,煽動民衆,仇視大陸,炒作“中共介選”扣“紅帽”,其實效果不大,衹能用以鞏固“基本盤”。二是國民黨自恃比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堅持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憲法一中),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甚至跟綠“拿香拜”,目的是爭取更多的選票。打兩岸“兵凶戰危”牌,鞏固并催出不少藍營選票,但選民并不是都相信。三是民衆黨自恃比藍綠不那麼極端左右逢源。柯對“統獨”含糊其詞,且出爾反爾。從表述“兩岸一家親”到“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選前提出“文化一中”已有,“經濟一中”可談,“政治一中”擱置。承諾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問題”。⑧這些話選票因素居多,目的是壯大白色力量。

  (六)美國因素影響越來越突出。一是美國對台要求是“聽話”“可控”。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單方面制定的所謂“與台灣關係法”和“對台六項保證”,至今深刻影響台灣政黨政治。2024選前AIT主席羅森伯格3次赴台,與藍綠白候選人見面,實屬罕見。選後第二天美即派出跨黨代表竄台“下指導棋”,接著美衆院“國會台灣連綫”代表團等竄台,全程對台灣選舉和後續都有所掌握。美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曾指稱:“美國會檢視任何一位候選人在相關政策上所追求的東西。”二是台灣政黨政治其“獨立性、自主性”不完整。每個參選大位者,選前都去美國“面試”已成慣例。國民黨本質上“親美和陸”“倚美拒統”;民進黨“親美抗陸”“倚美謀獨”。某種程度上講,台灣政黨都看美國“臉色”,期待得到認可和支持,任何政黨的兩岸路綫和政策都不敢輕易違背美國的要求。三是美國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深。特朗普、拜登執政期間,國會涉台立法提案312部,先後制定《與台灣交往法》《保證法》《台北法案》《台灣政策法》。美國看重台灣“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為維護美國利益不會輕易放棄“以台制華”戰略,這是中美博弈“長期性、結構性”因素所決定的。

  三、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趨勢分析

  (一)新一屆“立院”政治亂象將再現。一是藍在“立院”席次未過半非占絕對優勢。國民黨52席加無黨籍2席(“親藍”陳超明和高金素梅),重大議案必須求助於民衆黨。而且,韓已成民進黨“眼中釘”,新“立院”開議第一天,即遭綠營“黑韓產業鏈”的攻擊,包括“罷韓”政治動作,目的是打擊整個國民黨。二是白成藍綠都想爭取利用與合作的對象。“立院”民衆黨有不分區“立委”8席,各類議案審核時白將扮演“關鍵性”重要角色,藍綠要向“白”拜碼頭。事實上,衹要藍綠繼續惡鬥,白就有機會“坐地喊價”。在藍綠兩大白小的情況下,白最擔心被藍綠“玩掉”。三是民進黨擁有龐大行政資源。收買藍白政客、私下利益交換、暗箱操作策反,不是沒機會。況且,民進黨掌握司法大權,可威脅藍白不法或有案在身的政客,還可利用所謂“反滲透法”“國安五法”以“莫須有”的罪名“恐嚇、打壓、收押”。不過,藍營“立院”提案重新恢復“特偵組”,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二)藍綠白三黨博弈都想置對手於死地。一是國民黨浴火重生關鍵在自我。選後藍營仍各立山頭,一盤散沙,黨失民意,不見高層“反省、檢討”,沒有徹底“脫胎換骨”。台灣學者說“中樞神經”出問題了。“中生代”強烈呼籲改革迫在眉睫(盧秀燕、蔣萬安已被點名競選下兩屆)。黨內新一波權力鬥爭恐又再起,還將繼續面臨民進黨“白色恐怖”追殺。二是民進黨不會坐等藍白挑戰。綠與藍白有著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衹有鬥爭,難有合作。綠有執政資源,對藍白政客既有“吸引力”,也有“殺傷力”。選後綠反撲,蠢蠢欲動,極盡所能破壞、離間“藍白合作”,最終目的“吃掉”藍白。三是民衆黨最大政治目標是把自己養大。柯自立門戶“不藍不綠”,自稱是“會進化”的政治人,提倡“新政治”“理性、務實、科學”,希望不斷做大。迎戰2026和2028是民衆黨最大政治任務,柯已表態“義無反顧”再拼2028,黃國昌誇口“民衆黨已非小黨”“要為未來可能執政做好準備”。看四年,白營還有繼續成長的空間。但長遠看小黨生存空間有限,最終難逃“邊緣化、泡沫化”命運。

  (三)藍綠白三黨都面臨新的政治挑戰。一是國民黨無駕馭全局的“領軍”人物。地方勢力與黨中央關係錯綜複雜,派系內鬥、權爭隨時可能浮出。百萬老黨基本盤萎縮,黨員衹剩37萬,其中40歲以下僅占3.16%。國民黨連續12年在野,希望“東山再起”難度很高。二是民進黨施政的民意基礎薄弱。綠政黨票獲498萬36.16%、藍獲476萬34.58%、白304萬22.07%、無黨籍99萬7.19%。⑨60%民衆希望“下架民進黨”的主流民意并未因選舉結束而改變。綠營貪腐、黑金、濫權遭“民怨、民憤”不會因為選舉結束而消失。賴“避嫌”策略性退出新潮流系,但反新系力量仍然存在。綠營權力再分贓涉及派系利益,不會因“賴上蔡下”而停止。三是柯一人黨能“保鮮”撑多久有待觀察?柯吸引年輕人和中間選民,關鍵“密碼”是“接地氣”(3.2萬黨員中,21-40歲占57%)。⑩也是因為藍綠長期惡鬥,社會弱勢群體希望有第三種選擇。但“小草黨”面臨“藍綠夾擊”并沒有因為選舉結束而停止。選後黨內已有雜音和內鬥、裂痕及有人出走。衹有“空軍”網絡優勢沒有“陸軍”地方組織能否改變?民衆黨能否繼續壯大?這不是取決於民衆黨或柯文哲個人,而是取決於選民。

  四、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一)民進黨首次打破政黨輪替常規繼續施政,台灣政黨政治開啓藍綠白三黨惡鬥格局,統一之路更加艱難。賴清德勝選有“藍白合”破局而“漁翁得利”之原因,也有“選制規則”以“相對多數”得票率獲勝的因素。這不符合台灣主流民意,也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中的缺陷之處。政黨政治本應是“合理競爭”,但如今台灣已變成“惡性爭鬥”,這是藍綠白“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決策行為、利益追逐”等諸多不同決定的。整體研判,未來四年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詭譎,政局將會驚濤駭浪,“立院”將永無安寧。因為政黨之間、政客之間,為爭奪政治利益不會善甘罷休。而政黨與政客有各自管道、利益輸送、爾虞我詐、“拿香跟拜”、暗潮湧動。未來朝野“爭鬥”大於“合作”是大概率的事,兩岸議題仍會是政黨鬥爭的焦點,政黨政治發展勢必影響兩岸關係。

  (二)對“台獨”挑釁須保持高度警覺,堅定“反獨”,嚴陣以待,決不給“台獨”勢力突破“紅綫”一絲機會。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大陸不會干涉,也從未干涉。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相關連。自從2000年陳水扁上台到2016年蔡英文施政,兩岸關係一波三折,乃至風高浪急,“兵凶戰危”。目前可以看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政治上拒絕“九二共識”,經濟上主張“脫鈎斷鏈”,軍事上“依武抗陸”,對外走所謂“議會外交”路綫,“挾洋自重”“倚美謀獨”。賴清德繼任勢必堅持“反中、抗中、仇中”立場,“台獨”本質決定兩岸“不確定性”相當高,藍白在野黨的“監督、制衡”能力有限,所謂國民黨是“立院”第一大黨也衹比民進黨多1席“立委”。可以確定的是,賴蕭“雙獨配”無法緩和兩岸關係,極可能給台海帶來巨大“風險與危機”,如何因應?值得思考。

  (三)對民進黨當局與美國勾結變本加厲須保持高度警覺,謹防“台獨”勢力利用中美戰略博弈進行冒險投機和挑釁。中美戰略博弈,美國推進“印太戰略”,構建“亞太版北約”,將台灣納入其中,企圖形成打壓、遏制中國的戰略包圍圈。毫無疑問,台灣是美國的“棋子”,而民進黨當局甘當美國的“棋子”。因為,美國對抗中國,需要尋找台灣充當“代理人”,而民進黨對抗大陸,需要“倚美謀獨”。如此,未來四年美國勢必從“提升官方關係,拓展國際空間,加強對台軍售”及鼓動兩岸經貿“脫鈎斷鏈”等多方面支持台灣。大陸要思考如何強有力地遏制民進黨進一步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要做好如何防範“台獨金孫”賴清德鋌而走險。

  結語

  總而言之,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從“一黨專制”到“多黨制”,從“泛藍、泛綠”兩個陣營到藍綠白“三黨鼎立”。同時也是從“民主”走向“民粹”,從“白色恐怖”走到“綠色恐怖”。政黨變“政經複合體”利益集團,政黨政治進入“利欲熏心”時代。這些新變局,需要高度關注。未來四年,藍綠白三黨“內鬥、互鬥”在所難免,政黨政治被扭曲,政黨變選戰機器,各政黨將窮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策劃新的議題來“固票、催票、吸票”。而民進黨施政仍將頑固堅持“台獨”,企圖通過“修憲”“制憲”推進“法理台獨”。尤其,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從遵循所謂“憲政體制”,走向架空“憲政體制”,已經嚴重地偏離“一中政策”。加上台灣政黨政治運作中受到美國控制,不斷向美傾斜,兩岸議題越來越成為政黨政治的攻防點,不得不令人深思。

  註釋:

  ①陳健:《政黨政治抑或大黨政治?——台灣“立委”選舉制度分析》,《學海》,2014年第2期。

  ②黃紀、林啓耀:《選制變遷對投票參與的影響:以台灣“立委”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2018年第22期。

  ③陳滄海、林瑞隆:《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對台灣立法政治生態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④報道者:《35張圖表,帶你看2024“大選”關鍵結果》,202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4-election-results-chart。

  ⑤中評網:《仇長根論兩岸風險與危機》,2024年1月29日,網址:http://www.crntt.com/doc/240_14816_106870126_1_0129114102.html。

  ⑥聯合新聞網:《政黨版圖變化》,網址:https://udn.com/vote2022/infographic。

  ⑦美麗島電子報:《2024 年“大選”追蹤民調:第 108 波》,網址:http://m.my-formosa.com/DOC_202390.htm。

  ⑧中評網:《民進黨搞義和團台灣更危險》,2023年12月30日,網址:http://www.crntt.com/doc/253_14790_106846777_1_1230165034.html。

  ⑨聯合新聞網:《2024區域及原民“立委”79席完整當選名單出爐!國民黨39席、民進黨38席、無黨籍2席》,2024年1月1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475/7639823。

  ⑩台灣民衆黨:《2022台灣民衆黨永續報告書》,網址:https://www.tpp.org.tw/others。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4月號,總第316期,P41-47)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