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在數千年的歷史流變中,清明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內容,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日,這一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掃墓祭祖;上巳節俗稱“三月三”,這一天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意在洗去一年的晦氣、祓除不祥,即為祓禊(fú xì)。由於上巳、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唐宋以後,清明節逐漸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節俗,傳承至今。
清明節是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也是一次宣洩哀傷的機會。中醫認為,清明祭掃,懷舊悼亡,有利於疏洩情志、消除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但對於失去至親的人,此時容易觸景傷情,特別是老年人,可能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家人要注意多陪伴,幫助老人疏緩情緒,切忌悲傷過度,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游春踏青,折柳祈福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歡樂節日。把祭掃與游玩結合起來,彰顯了清明豐富的內涵——生者與逝者、哀傷與歡樂,看似相悖,此時卻得到了和諧統一,昭示出清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質。
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了祭掃與郊游並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古時人們在墳前哭祭完畢,找個好地方,擺上酒菜野餐,喝酒賞春甚至都喝醉了。在古人看來,祭掃是對逝者的告慰,踏青則屬於生者的美好,向死而生,方是清明。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清明時節,惠風和暢,萬物欣榮,在這樣的春日,人們呼朋引伴,或老少同行,或男女相伴,徜徉在春風裡,一起走向原野、親近大地、回歸自然、擁抱春天。
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極愛春游踏青。“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代詩人楊巨源道出了當時春游賞花的火熱場景;宋代程顥則在《郊行即事》中說:“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提醒人們莫要樂而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