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新民市,一本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讓興隆堡鎮長山子村村民劉君定了心。家裡16畝地交給專業合作社經營,一年能收萬把塊,自己平日在附近草莓大棚務工,他說:“現在兩頭得錢,日子越過越甜。”
山東濰坊市,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讓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岞山街道顔家莊村農民嘗到適度規模經營的甜頭。“村裡1960畝土地實現流轉,家庭農場進行現代化、規模化種植。今年夏收,糧食平均畝產提高到630多公斤。”村黨支部書記盧金勇說。
活力來自不斷深化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承包經營權同集體土地所有權分離,調動了農民勞動積極性、生產經營自主性,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已成必然趨勢。如何進一步釋放農業生產力、提升農業競爭力?
各地探索實踐,頂層設計發力,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落實農村承包地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為我國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須守牢底線。
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億萬農民吃下放心流轉、放心投入“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