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月球樣品研究,期待幾何?
http://www.CRNTT.com   2024-07-25 12:11:22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月球,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類邁向星辰大海必須跨越的地方。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935.3克,這是人類第一份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此前,人類在月球上進行了10次樣品采集,但都是在月球正面。這也是我國采集到的第二份月球樣品。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帶回約1731克月球正面樣品,科研人員對樣品開展了多項研究。

  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曉什麼秘密?令人期待。

  月背采樣有什麼不一樣

  在嫦娥六號之前,人類共進行過10次月球采樣:蘇聯3次,美國6次,以及我國嫦娥五號1次,均為月球正面。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最初的目標也是月球正面采樣。但隨著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成功采樣並返回,嫦娥六號的目的地也發生了變化——月球背面。這顯然更具挑戰性。一方面,人類對月球背面瞭解更少,月背采樣面臨更多無法預知的風險;另一方面,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擋,處於月背的探測器無法與地球直接通信。因此,嫦娥六號在月背著陸和采樣,需要鵲橋二號中繼星提供通信“中轉站”服務。

  嫦娥六號采樣和封裝過程中,科研人員會在距離月球38萬公里外的地面實驗室,根據鵲橋二號中繼星傳回的探測器數據,對采樣區的地理模型進行仿真,並模擬采樣,為嫦娥六號的采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支持。通過這種“人機協作”方式,輔助嫦娥六號及時研判控制鑽取風險,現場決策後續動作。

  但是,萬一中繼星和地面失去聯繫,怎麼辦?

  據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介紹,科研人員設計了很多預案。其中一個是,提高嫦娥六號探測器的“自主技能”——一旦中繼星出現問題,嫦娥六號探測器可以自主開展活動,自己給自己下達程序化指令,包括鑽取、提升、起飛等,自主判斷和執行。

  當然,這個預案最後沒有用上,地月之間的中繼通信一直很暢通。不過,采樣過程仍然讓大家“提心吊膽”。

  與嫦娥五號一樣,嫦娥六號也有兩種采樣方式:一是表取采樣,用機械臂攜帶采樣裝置采集月球表面的土壤;二是鑽取采樣,用一根鑽杆鑽入月球表層預定深度,采集較深層的土壤。

  相比表取,鑽取的難度和不確定性更大。嫦娥六號著陸後,不能挪動位置,鑽取過程如果碰到堅硬的岩石,不可能換地方再鑽。但也不能輕易放棄,因為鑽取確實十分有必要——從月球表面到深部,月壤的物質組成、粒度等性質有很大差異,不同深度的月壤記錄的月球科學信息也不同。

  為了確保“鑽得動”,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與仿真分析。他們結合月壤特性,設計了一種獨創鑽頭,並通過對比多種設計方案,確定取芯機構方案以及相應構型,使其具備高硬度岩石的鑽進能力。

  不過,科研人員終究無法預測所有情況。在鑽進1米多一點後,嫦娥六號遇到了狀況。“經過專家們一致判斷,覺得可能是有石頭卡在那了。”胡浩說。這個石頭確實很硬,是繼續鑽,還是停止?一直鑽下去,也不是不行。但是,“再鑽下去可能會把前面鑽的一些成果丟掉。”胡浩說,嫦娥六號在月球上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再鑽可能就影響到後邊的任務”。這也正是月球背面采樣,以及航天探索的魅力——在太空中,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意外”發生。

  權衡之下,停止鑽取,開始采樣。儘管沒有達到預想的鑽取深度,但通過表取和鑽取的配合,嫦娥六號仍然采集到了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我們的目標是兩公斤月壤,容器設計就這麼大,再多也裝不下。”胡浩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